雍正五年七月十八日,雍正帝第四子弘歷與已故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富察氏,在紫禁城的西二所奉旨成婚,同年九月初九,內務府管領清泰家里,他的夫人楊佳氏生下一個女兒,誰會想到,這個帶有包衣印記的女子,日后會為乾隆七次懷上龍胎,她的兒子也繼承了大清的皇位,成了清朝入關后的第五位皇帝……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
「魏氏綬恩,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世居沈陽地方,來歸年份無考。其曾孫五十一,原任內務府總管;元孫清泰,現任內務府管領;元孫清寧,現任六品官;玉保住,原任庫掌。四世孫吉慶,現任筆帖式。」
這份史料明確指出:
孝儀一家入旗的始祖是清朝初年的綬恩,文中的「五十一」就是孝儀的祖父武士宜,曾擔任內務府總管,文中的「清泰」就是孝儀的父親,曾擔任內管領。
其實,單看這幾個名字和職務,看不出什麼來頭,我們只確定的是,孝儀一家是內務府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也就是辛者庫人,而且,孝儀一家并不是辛者庫的原生包衣人,而是因罪而入庫的。
究竟發生了什麼?
原來,孝儀的五世祖綬恩原是明朝末年的一名千戶,在遼東地區與后金常年作戰,屬于毛文龍麾下,又名魏國賢,這個才是他的本名,很容易看出:孝儀一家是正兒八經的漢人出身。
后來,毛文龍被冀遼督師袁崇煥所殺,綬恩被遣返回登州,不久,綬恩跟隨耿仲明渡海投誠歸順后金,被編入漢軍正黃旗。
耿仲明下屬七個佐領,綬恩(魏國賢)就是其中一個佐領的初任牛錄章京。
可能有人要問了,既然孝儀一家原屬于漢軍正黃旗,為何又成包衣了呢?
不錯,孝儀的祖上犯罪了,綬恩在征伐南明期間,因收留馬鞍匠人而觸犯了逃人法,全家被罰入辛者庫,成了內務府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不過,也正因此,孝儀一家沒有卷入后來的三藩之亂,算是逃過一劫。
雖然孝儀一家成為辛者庫人,但她的父祖等家庭成員,大多都在內務府擔任相關職務,比如說她的祖父武士宜(漢名魏九齡)曾任內務府總管,父親清泰(漢名魏明祿)曾任內管領,孝儀的祖母與母親都是雍正朝宣讀冊文的女官。
雍正五年九月初九,孝儀出生,她比乾隆小了16歲。
按照宮規,以孝儀的出身,年滿13歲是需要參加宮女選秀的, 所以,最早在乾隆四年,孝儀就有可能參加內務府組織的宮女選秀,一直到乾隆八年,這段時間的某一年,應該是孝儀入宮的時間。
官方史料中,孝儀第一次出現的時間是乾隆十年正月,當時孝儀以貴人的身份,被冊封為令嬪。
我們可以作出假設,假如孝儀是一入宮就被乾隆寵幸,沒有做宮女的經歷,那麼,她在哪一年被封為貴人,應該是有記載的。
為何沒有記載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孝儀早年曾經有一段時間的宮女經歷,這段經歷被乾隆給刪除了。
「草猶逮春綠,松不是新栽,舊日玉成侶,依然身傍陪。」乾隆帝自注:令懿皇貴妃為皇后斫教養者今并附地宮(《孝賢皇后陵酹酒》)
這是后來乾隆祭祀孝賢皇后時所作的詩,詩中稱令懿皇貴妃(孝儀)曾被孝賢皇后所教養,并「玉成侶」,所以有人猜測, 孝儀曾在孝賢身邊做過宮女,或者是孝賢將孝儀引薦給了乾隆。
乾隆十年到乾隆二十年,是孝儀在后宮的蟄伏期,雖然這段時間孝儀沒有為乾隆生育兒女,但乾隆對她的態度還是有別于其他妃嬪的。
比如說乾隆十年正月的冊封中,孝儀被封為令嬪,位列三嬪之首,高于怡嬪與舒嬪。
怡嬪是乾隆繼位初年非常寵愛的漢妃,雖然是漢人出身,但畢竟受過盛寵,乾隆為了她甚至敢公然與母親(崇慶皇太后)作對;舒嬪就更不用說了,她是葉赫國主的后裔,出身名門葉赫勒氏,還是乾隆妻弟傅恒的小姨子,關系網十分復雜。
孝儀能夠蓋過這兩位,足以說明她在乾隆心中的位置。
此外,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去世,隨后孝儀得到晉升,被冊封為令妃,三年后,乾隆下令將孝儀一家從包衣管領中撥出,入包衣佐領,也就是說,孝儀一家擺脫了辛者庫人的身份。
「乾隆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奉旨:令妃娘家包衣管領人,著從本旗包衣牛錄撥出。」(《上諭檔》)
不過,隨后幾年,大清后宮最風光的女人是繼后那拉氏,她不僅被冊立為中宮皇后,還先后為乾隆生下三個兒女,但那拉氏畢竟是年近四十的女人了,年輕不再,屬于孝儀(令妃)的時代即將到來。
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孝儀在圓明園五福堂生下皇七女,即固倫和靜公主。
乾隆二十二年七月十七日,孝儀又生下皇十四子永璐。
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孝儀生下皇九女,即和碩和恪公主。
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已經懷孕八個月的孝儀小產,兩個月后,乾隆下旨將孝儀晉封為令貴妃。
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孝儀在圓明園的天地一家春生下皇十五子,取名為永琰,正是這個兒子,讓孝儀的名字徹底鐫刻在了大清后宮史的記錄冊上,清宮史上的一代傳奇女性。
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三十日,孝儀誕下皇十六子。
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一日,孝儀最后一次生育,生下皇十七子永璘。
可以看到,從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三十一年,孝儀七次為乾隆懷上龍胎,六次分娩,雖然皇十四子永璐與皇十六子因種痘不幸早夭,但其他四個兒女幸運地活了下來,成活率還是很不錯的。
雖然從乾隆二十年到乾隆三十年這段時間,孝儀受盡了寵愛,但后宮大權畢竟還是屬于繼后那拉氏的。
不過,這種情況在乾隆三十年發生了改變。
乾隆三十年春,乾隆第四次南巡期間,繼后那拉氏因剪發觸犯龍顏,隨即被打入冷宮,同年五月,孝儀被晉升為皇貴妃,接過了后宮權柄,成為乾隆后宮第三任掌門人。
乾隆三十二年,和碩和嘉公主病情加重,當時乾隆不在宮中,聽聞女兒病重,立刻下令讓身在京師的皇貴妃前去探望,果不其然,孝儀帶著穎妃等妃嬪來到公主府進行探視。
第二天,和嘉公主進入彌留狀態,孝儀又帶著穎妃、婉嬪和兩個女兒(和靜、和恪)一起探望了公主,隨后公主病逝于府中,孝儀又帶著穎妃等前去參加喪禮。
其實,從孝儀主政后宮以來,大清后宮就進入到相對平靜的階段,與孝儀關系要好的幾個妃子都得到了晉升,慶妃被晉封為慶貴妃,成了后宮第二把手,容嬪則被晉封為容妃,也成為后宮不容忽視的一份子,這幾個都是令妃派系成員,繼后殘余勢力已被肅清。
此外,還有一件事讓乾隆傷透了腦筋,那就是皇儲問題,說實話,乾隆是真想把皇位傳給孝賢所生的兩個兒子(永璉、永琮),可是兩位嫡子接連夭折,乾隆的嫡子夢也隨之破滅,隨著繼后的倒臺,永璂也被乾隆排除在外。
一直到孝儀接連不斷地為乾隆生下兒女,乾隆有了新的選擇,尤其是皇十五子永琰,雖然沒有皇五子永琪那般文武雙全,但表現得中規中矩,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了。
乾隆三十八年冬,乾隆最終在密旨上寫下了皇十五子永琰的名字,隨后將密旨放于「正大光明」匾額的后面。
乾隆三十九年,孝儀隨乾隆從熱河返回宮中,然后就病倒了,為此乾隆特意安排孝儀在養心殿東耳房的體順堂養病,但是病情卻一直不見好轉,到乾隆四十年正月,一件事的發生成了奪去孝儀生病的直接誘因。
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十,年僅20歲的固倫和靜公主病逝,和靜是孝儀所生的第一個孩子,一直深受孝儀疼愛,她的死對孝儀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當聽到女兒去世的那一刻,孝儀的身體徹底垮掉了。
史料記載,在和靜公主去世的第二天,乾隆曾對孝儀進行探望,這說明當時孝儀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了,很明顯受到了女兒和靜去世的影響。
看到愛妃如此,乾隆也想試一下沖喜的辦法, 正月二十五日這一天,乾隆下旨將孝儀一家由包衣佐領抬至鑲黃旗滿洲,直接從包衣抬入上三旗之首的鑲黃旗,這在清朝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孝儀在乾隆心中的份量可想而知。
然而,這一辦法終究還是沒能留住愛妃的性命,僅過了四天,即正月二十九日,孝儀病逝,享年49歲,賜謚為令懿皇貴妃,同年十月,孝儀被葬入裕陵地宮。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孝儀故去二十年后,乾隆當眾宣布了皇太子的人選,他就是皇十五子嘉親王永琰,同時,乾隆下令追封永琰的母親魏氏為孝儀皇后,這樣,孝儀便成了乾隆的第三位皇后,也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帶有漢族血統的皇后。
參考資料:《清史稿》《上諭檔》《清高宗實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