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中大臣干涉皇家私事,建議賜死甄嬛,雍正為何不惱怒?

古月 2022/06/18 檢舉 我要評論

《后宮甄嬛傳》這部劇就是講述,女人在后宮當中,如何爭奪權力的故事。讓觀眾們看著十分過癮,女性們受益匪淺的故事。無論她們怎麼宮斗,終究為了一個目的,就是爭奪權力。大結局就是甄嬛把四阿哥弘歷給「推上」龍椅。

但是發生一個細節,大臣張廷玉認為甄嬛內心不善,建議皇帝賜死她。按照常理來講,大臣隨意干涉皇帝家務事,他應該是十分惱怒,但是明顯看得來雍正并不生氣。

皇帝殺死寵妃

在歷史上皇帝殺寵妃,并非是個例,西漢匈奴冒頓單于為了訓練士兵們的服從性,曾經拿寵妃當「靶子」。發明一種會發聲的箭,自己射向哪里,手下必須跟著射。哪怕是他老婆,同樣能夠成為他下一個要「除去」的對象。別人如果不聽從,馬上下令處死,讓人十分忌憚。

客觀上來講,效果確實不錯,最終誅殺掉父親,成就霸業。反正寵妃并非是正妻,對于帝王來講,沒了還可以再找。但是事業就不行,沒了很難在打拼出來。帝王如果為了一個女人放棄大好江山,可能就會被后人恥笑。

幾十年后,相同的情節再度上演,就是 漢武帝和趙婕妤。晚年時候周邊人都沒了,逼死太子劉據和皇后衛子夫,面臨「繼承人人選」問題。只能從「矮個子拔高個子」,選擇立下年幼的劉弗陵為太子,這種情況下他還要考慮太子未來,決定「留子去母」。

自然太子生母就是趙婕妤,成為他要除掉的「對象」,就是為了避免她干涉朝政。雖然后人都覺得漢武帝心狠手辣,但是對他的做法都稱贊不已。至于這麼做原因,原因就是漢武帝早年「慘痛政治斗爭」的經驗。登基在位之初沒有完全掌管朝政,祖母竇太后百般阻撓他改革,還逼死了一些大臣,讓武帝對女子干政深惡痛絕。

皇帝對甄嬛心存懷疑

當時大臣們看到雍正的身體大不如從前,建議皇上早立太子,這時能立太子的皇子只有兩個人,分別是四阿哥和六阿哥。兩個孩子各有劣勢,分別是母親卑微,沒有在宮中長大,另外一個是年齡太小。雖然外界都知道四阿哥,不是甄嬛親生兒子,但是名義上他們是母子,因此無論誰被立為太子,甄嬛都是最后贏家。

朝廷當中大臣對誰當太子并沒有區別,但是如果立六阿哥,有人很反對甄嬛。看一下皇上葬禮時,某位王爺對甄嬛的態度,就能明顯看得出來。認為她功于心機人比較多。張廷玉提出這個建議算是說出大臣們心中的顧慮,擔心她一旦成為太后,可能就會把持朝政。有可能像武則天和呂后那般,最好把他母親殺掉,能夠讓六阿哥沒有后顧之憂。

至于《后宮甄嬛傳》的結局是,大臣張廷玉建議雍正「留子去母」,皇上并沒有惱怒,主要是好幾方面原因。這個時候的他和甄嬛早就感情大不如從前,對方一次次出手,迅速「扳道」各路政敵,特別是皇后。雍正內心早就對其產生懷疑,知道她并非善類。不排除張廷玉說出他內心想法,所以才沒有第一時間「反駁」。

夫妻情分逐漸消失

自從甄嬛和果郡王戀情被爆出來,加劇兩個人感情「惡化」,平時相處時以逢場作戲次數比較多。結局時能看出雍正沒那麼寵愛熹貴妃,反而更信任寧嬪。如果說剛入宮,大臣們提出將她殺掉,雍正早就一會推掉。但是這時他內心,早就對其產生懷疑,覺得并非初入進宮時樣子。

雍正和宜修鬧得最后,兩個人「死生不復相見」,就是他認為對方心狠手辣。但這時對昔日心上人產生同樣心思,直接原因就是在和宜修斗爭時,雖然站在她這邊,但是不代表他內心沒有別的想法。當時一是沖頭相信對方,不過等冷靜后,就會產生別樣想法。

不少大臣心目中覺得皇帝寵幸甄嬛,對皇后過于冷淡,有些失去分寸。一國之母「被廢」在清朝,算是一件頭等大事,內心并不相信宜修這麼做。他們更愿意相信,甄嬛利用「手段」陷害宜修,害得她被軟禁在景仁宮。沒有對手后,她積極上位后,就能把持朝政。不光大臣們這麼想,雍正都有這方面的想法,對「枕邊人」很忌憚,回去對她多番試探。

昔日情侶互相「演戲」

一直以來雍正是一個以大局為主的人,很在乎國家利益,否則不會有「冷面王爺」的稱呼。從未來角度考慮,肯定會很慎重,因此才會多番試探。幸虧對方很敏銳,察覺到皇上的內心的真實想法,巧妙應對得當。一上來就指出他的想法,殺了皇帝「措手不及」,遭到他否決。

沒有讓自己親兒子六阿哥為太子,而是推薦四阿哥為太子,對方并非是她親生,自然吃了一顆「定心丸」。等到雍正提出給他建議,安排一個出身更加高貴的養母時,她敏銳察覺到皇帝的心思。主動提出以江山社稷為重,其他一切都放下心,打消他內心最終顧慮。

客觀上來講雍正不殺甄嬛,還有深層原因,就是皇后的地位。這時后宮早就是甄嬛的「地盤」,旁人很難撼動,很難找到第二個人幫他「穩定后宮」。如果貿然出手,有可能就是后宮不太平,到時候會影響前面的政局,搞得雞飛狗跳。

這時自己歲數大,不想要有麻煩,一動不如一靜,這種能夠理解。另外還有一種想法,若是把甄嬛給賜死,那麼宜修就能「上位」。對這個害死心愛女子的女人,雍正自然內心十分復雜,寧愿保持局面,還不如讓熹貴妃當家。

小結

看《后宮甄嬛傳》,聽到張廷玉這麼講,總覺得他是一個壞人。如果從政治角度來講,有這種想法同樣能理解。無論如何以江山社稷為重,只要有利于大清朝穩定,一切的「犧牲」都是值得考慮的,哪怕皇子生母性命也在所不惜。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