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不但在重刷電視劇《知否》,還順帶著看了一把原著。
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如果把《知否》和《甄嬛傳》結合起來看,前者的某些話倒能解我觀看后者時的一些疑惑。
就比如《甄嬛傳》中安陵容這個人。
她的逝去曾讓我唏噓不已,也曾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明明甄嬛對她很好啊,為什麼臨了前卻說最怨恨的終究還是甄嬛?難道不應該最恨跟她有仇的皇后或者華妃?
這個問題,我在《知否》原著中找到了答案。
在《知否》原著中,顧廷燁的嫂子邵氏并不是個好人。
雖然邵氏的丈夫顧廷煜和二弟顧廷燁兄弟不睦,甚至有仇,但是作為弟妹的明蘭卻心懷善良,覺得丈夫之間的恩怨并不應該累及妻女,對邵氏和女兒嫻姐兒頗為照顧。
尤其在顧廷煜去世后,明蘭為了讓嫻姐兒走出喪父之痛,讓繼女蓉姐兒陪她玩耍,還給她爭取上學的名額,親自教她管家。
但是,邵氏并不領情。甚至覺得明蘭做得還不夠好。
明蘭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婆母小秦氏害她,讓人在澄園里放火,邵氏看到火沒燒起來,便一副不關己事兒的態度。
京城變亂,明蘭護衛侯府,邵氏居然亂生枝節,不信任明蘭會保護自己,用一對手鐲收買了丫鬟,探出了明蘭兒子團哥兒所在之處,消息泄露,差點害死團哥兒。
事發后,明蘭十分憤怒,但是看在嫻姐兒的份上并沒有處置邵氏。邵氏居然還覺得明蘭應該給她面子。
面對這事兒,明蘭是這樣評價的:「小人畏威不畏德,春風化雨不是對誰都有用。」
也就是說,「君子記恩不記仇,小人記仇不記恩」,你對小人再好,他們都不會感動,只會覺得你對他還不夠好。
邵氏如是,安陵容亦如是。
其實,甄嬛和眉莊進宮不久就發現,安陵容挺狠毒的。
余鶯兒毒害甄嬛之事敗露,皇上賜她自盡。
就在她不肯就死之時,安陵容自作主張,去冷宮建議蘇培盛用特別手段弄死她。
安陵容有私心,想報余鶯兒當初搶她恩寵之仇;但她同時也想借此向甄嬛提交一份投名狀。
事成之后,安陵容本以為甄嬛和眉莊會感激她,可沒想,在碎玉軒外,一不小心聽到了眉莊和甄嬛給了她心狠手辣的評價。
友情的罅隙,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
但是,甄嬛和眉莊天真地認為,狠有狠的好處。也就是說,她們覺得,安陵容的「狠」只會對著敵人,并不會對著自己。
甄嬛前期在處理安陵容問題上的失敗,就在于,她并沒有清醒地認識到,安陵容道德感很低,所以她性格的負面,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用來對付敵人,亦能用來傷害友軍。
所以,甄嬛才會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這份友情上小心翼翼地付出。比如:
在悶熱的夏天給安陵容送十金水等丸藥;
接安陵容到圓明園,一手策劃和皇上的偶遇,讓她能夠成功上位;
淳兒說話得罪安陵容時,從中調劑,安撫安陵容的心情;
時疫發生的時候,拼命與富察貴人爭辯,為安陵容爭取藥物……
說到底,前期的甄嬛,還是有一種儒家士大夫的氣質,做人做事講道德、講原則、講體面。
她有一種清高感,即便發現安陵容敏感多疑、城府深沉,也不愿意和她撕破臉,弄得彼此難看。
這是因為,甄嬛的成長環境是明澈順遂的,父母對她的教育就是君子式的。
她未曾與安陵容這樣的人打過交道,也不太能理解安陵容的行為,也從未習得對付小人的策略。對殺伐決斷,還心存畏懼。(這一點從甄遠道身上也能夠看出)
儒家士大夫式的甄嬛,面對陰暗的安陵容,想著的也是用德行去感化她,試圖填滿她的情緒黑洞。
前期的甄嬛還不明白,小人的索取是無度的,你不可能永遠滿足她。當你有一天不能達到他要求的時候,就是忌恨的開始。
原則、道德和體面并非對任何人都有作用,只有在對方也在乎這些的時候,才能平等對話。
遇到小人,最好的策略是遠離和防范。
在這一點上,甄嬛和《知否》中的明蘭不一樣。
明蘭是個不受重視的庶女,從小就生活在壓抑的家族中,幸得祖母的教育與庇佑才能平安長大。她早早就從母親的死亡中見識了深宅大院的陰暗與毒辣,知道有些人,和他講道理沒用,就是要看誰更狠,誰更豁得出去。
所以,甄嬛在險惡的后宮,經歷了種種傷害,見識了人世間的各種陰暗之后,才慢慢學會放下清高,把心沉到平地上,用金剛怒目的方式絕殺所有妖魔鬼怪。
一味的仁慈并不能換來仁慈,你要學會的,是兼具天使與惡魔這兩面,用雷霆手段來捍衛慈悲心腸。
有人說,安陵容和甄嬛之間的糾葛,像極了悲傷的愛情,最終不過是一場相互錯付。安陵容渴望甄嬛的關注,甄嬛渴望安陵容的真情,但自始至終,她倆都從來沒有互相理解過。
我想說的是,任何感情都是一場雙向奔赴。如果有一方不能夠意會,便可以選擇瀟灑放手,不用強求。
如果有來生,希望安陵容能夠明白,真正的強大并不是自戕,不一定要通過對抗來實現,也可以來源于平衡和包容。
放下對恩仇的執念,去追求更快意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