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黑漆漆的。
皇后宜修跪在大殿上,她舉起手腕,亮出一對晶瑩剔透的翡翠玉鐲,費力對著皇上擠出一絲笑:
「這是臣妾當年入宮時,皇上親手給臣妾帶上的,說要和臣妾朝夕相見,皇上也曾許諾臣妾,待臣妾生下孩子就封為皇后。」
說到此處,宜修臉上的笑容瞬間沒了,淚水鋪得滿臉都是,音調陡然升高,眼神兇狠得像是一把鋒利的刀:
「可是,姐姐一入宮,原本屬于臣妾的寵愛被她奪走,原本屬于臣妾的皇后之位也被她奪走,連臣妾唯一孩兒的性命都被奪走了……」
看到悲痛萬分的宜修,如此聲淚俱下地傾訴,我一直以為她對純元和甄嬛的仇恨,就是因為失寵而心理不平衡引發的。皇上先是給了她無盡的寵愛和承諾,讓她滿懷期待,卻沒想到被自己的親姐姐截胡,無論純元是被動的還是無心的,但事實就是宜修最希望擁有的東西,因為純元而全都化為烏有了。
正如端妃當著甄嬛面所說的那樣:皇后宜修最看重她的后位,一朝被人奪去,怎能不恨?
然而,看完原著后,我才意識到這麼想實在太膚淺了。
純元奪走皇后宜修的后位和寵愛,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能夠讓宜修對姐姐純元、甄嬛痛下殺手的真正原因,早在她年少時就埋下了禍根。
母親的悲劇。
要探清楚皇后宜修,為何會對純元這般狠毒殘忍,就不得不提及她的母親,以及她母親的愛情悲劇。
母親還是少女的時候,和出生于鄉下普通人家的父親,是青梅竹馬的戀人。后來太后朱氏入宮,朱家慢慢發達,父親跟著家人離鄉入京。
隨后,太后產下皇子(也就是甄嬛的四郎),從低微的校書女史一躍成為琳妃,繼而一路升級打怪成為太后,母族朱氏日益興旺。而此時的父親,早已身價倍增,娶了京中官員人家的小姐為妻,還納了一個美妾。
可是,當父親偶爾回鄉祭祖時,意外發現昔日的戀人,也就是皇后宜修的母親,竟然云英未嫁,一直在等候自己,父親便娶了母親,卻不是正妻,而是妾室。
顯然,父親已經不愛母親了,娶她只是因為年少相識的那點情誼,再或者是對一個癡心女子的憐憫。因為父親曾經信誓旦旦地許諾,無論滄海桑田如何變化,宜修的母親都是他心里唯一要娶的妻子。
更諷刺的是,父親前腳答應納母親入門,后腳便急不可耐地把自己恩寵已久的一個同房丫鬟納為第二房妾室,這就意味著母親雖是一個小姐,在朱家地位還不如一個奴婢。
而這一切也注定母親不受寵,所以只生下一女便再無所出,這讓期待著男丁入朝為官壯大朱家的父親,更忽略母親。再加上另一邊的正妻,因為嫉妒母親和父親青梅竹馬的情誼,從一開始就打壓母親,郁郁寡歡的母親身體越來越差,終于在生下皇后宜修10年后孤獨地離開了。
臨死前,母親一直睜大眼睛牢牢盯著門外,等著早已不踏入母親小院的父親,和那煙消云散的愛情。
皇后宜修的仇恨。
母親的一生,無疑很悲劇。這悲劇,點點滴滴全都落入了女兒宜修的眼里,一點點地改變了這個也曾天真爛漫、單純善良的小女孩。
原本,那個早出生僅兩個時辰的姐姐純元,和妹妹宜修一樣,不受父親待見。兩個小姐妹惺惺相惜,純元對這個唯一的妹妹非常疼愛。
可是,隨著日子一天天推移,純元出落得越發美麗動人。當她們和一群小姐妹出游賞春,如果皇后宜修先出來,眾人會夸她長得好看,可是一旦姐姐純元出現,所有人的目光和贊嘆便落在她身上,忘了宜修的存在。
美貌也就罷了,偏偏才情也那麼出眾,善《驚鴻舞》、作琵琶語,幾乎沒有純元不會的,而且還善良、溫柔,似乎一切世間美好的詞語放在她身上,都不足為過。再加上嫡出的身份,純元迅速成為寵兒,而姿容平庸的宜修,就成了襯托純元這顆掌上明珠的黯淡魚目。
即便皇后宜修擅長書法、繪畫、藥理和香藥,純元對此一竅不通,依然絲毫不影響純元被眾星捧月,宜修被完全忽視。所以,宜修一直忿忿不平,自己明明和純元是親姐妹,為何沒有她出塵脫俗的美貌。
可是母親,卻總是勸宜修要安分守己,想到姐姐終究還是很疼愛自己,宜修聽了母親的話,蜷縮在朱家深宅大院的一個小角落默默無聞,與母親倆相依為命,艱難挨過了數十年光景。
然而,母親終究還是撒手人寰,丟下年僅10歲的宜修。她去世的那天,宜修整理母親的遺物,無意間打開了一個木箱子,那是母親從鄉下帶來的,一直視若珍寶。也就是在那一刻,她才驚覺,母親有多愛自己的父親。
那箱子里放著他們青梅竹馬時一起折下的桑條,已經枯萎,只剩光禿禿的紙條,還有他們一起放過的風箏、折疊的紙船,母親寫給父親的幾封信,信里述說了母親在家鄉如何思念父親、新婚的滿足、生女兒的幸福和臨死前的渴盼。
而種種跡象表明,父親根本沒看過信。甚至皇后宜修還隱約記得,父親曾經偶爾來小院,看到那些桑條、紙船和風箏,漫不經心地以為是女兒撿來的破爛。
更要命的是,宜修在信里看到了父親曾經許諾,要娶母親為妻。看到那個「妻」字,她的身體像是觸了電,忍不住顫抖,眼睛死死盯著那個字,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在想:如果父親的許諾成真,那麼自己就是朱府的嫡出小姐,而不是永遠被人忽略,抬不起頭的庶女。
她開始恨母親,明明是個小姐,可以嫁人為正妻,卻偏偏選擇了做父親的妾室,讓她淪為庶女,遭受不公的待遇和痛苦。
她也終于明白,母親臨死為何一直盯著門外。父親的許諾早已成空,可母親對他的愛從來沒有變過。母親根本不是因為郁郁寡歡和難產壞了身子而早逝,而是死于日復一日的失望。
真相。
真相讓宜修極度震驚又異常悲傷,更讓她心痛地意識到,如果不努力爭取,像母親這樣一直被動等待,哪怕曾經的愛有多深沉,也會漸漸被遺忘忽視,像一縷青煙一樣消散。一同在等待中失去的,還有原本屬于她的嫡女身份。
從此,庶出成了宜修心中不可觸碰的逆鱗。于是,她開始反擊。心里的恨越來越濃烈,而她卻表現得越來越隱忍。
即便母親去世,連一場像樣的葬禮都不被允許,因為太后回家省親,府中不許有哀樂。要不是她和母親住在偏僻的角落里,連給小院里掛白幔的資格都沒有,她也不曾流露出一絲不滿。
當她一身素裹卻不悲不慟出現在人群里,果然引起了太后的注意,并詢問她:「你母親死了,為什麼不哭?」
「哭便是傷心麼?真正記得我母親,哀悼母親最好的辦法,就是我要爭氣,活得不讓她九泉之下不安寧。」宜修平靜地沒有一絲波瀾。
太后聞言,轉頭對父親說了一句話:「這個女兒,你好好養著吧!」。正是這句話改變了宜修的一生。也正是那一刻,宜修成了太后心目中皇后的最佳人選,很快就嫁給皇上,而且夫妻恩愛,只等著生下皇子,穩穩當當的把皇后寶座收入囊中。只要自己當了皇后,就能徹底擺脫庶出的陰影,兒子將是備受矚目的嫡子,不會像自己一樣生來受苦。
可是純元后來者居上,宜修所有爭取來的榮耀和希望,全都破滅了。她心中「庶出」的逆鱗,被狠狠觸動,而這逆鱗在她打開母親留下的那個木箱子時,深深扎下了根,因為她看到了嫡出的身份和自己擦肩而過的事實。
「原本可以是嫡女卻沒有」成為宜修心中最大的恨,「擺脫庶出」成了宜修最大的心魔,當宜修的嫡妻后位和兒子嫡出的身份被純元奪走時,意味著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現了,所以純元和長得像純元的甄嬛,讓皇后宜修恨之入骨。
假如當初宜修沒有打開母親留下的箱子,她還只是朱家沒有純元姐姐引人注目的二小姐,雖然抱怨命運不公卻不敢表現出來,是一個想到純元姐姐的疼愛就會放下不開心的小女孩,那麼,她就不會入宮,她和姐姐純元的命運,或許就是另一番天地。
這真相,最疼愛宜修的姐姐純元和甄嬛到死都不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