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多靜,福有多深。《瑯琊榜》中,靜妃與靖王這對母子,成為了最后的贏家。百度百科中,「靜」有一條字義: 引申為平定、鎮撫,后世多寫作「靖」。而「靖」也有一條: 古同「靜」,本義是安靜。很有意思,「靜」與「靖」,竟然意有相通又互為因果。所以,靖王為人沉靜自守,不汲汲于名利,與母親靜妃的恬靜從容、與人不爭,有很大的關系。在紛爭激烈的大梁朝,靜妃是真正能靜下心來的人。她淡定雍容、無欲無求,似乎永遠置身權力紛爭之外。
但實則這份「心靜」,卻又讓她在無爭中,穩步走向了權力的頂峰。靖王即位后,她被尊之為太后。在年華不再的年紀,被冷落了30年的靜妃,不僅重獲盛寵,成為后宮贏家,而且在兒子的奪嫡之路上,還成功助力了一把。這樣有福氣的靜妃,讓人驚艷之余,不免好奇她后半生的精彩。 ▲一夜封妃梁帝是在一個煩悶的夜晚,以一種要尋找安靜的心境下,走進了靜妃的芷蘿院。此時的靜妃還是靜嬪,被冷落、忽視了將近30年。雖然年節、朝賀時,她也能見到梁帝,可她從不主動說話,總是低眉順眼站在靠后的位置。
對梁帝的突然到訪,靜嬪表現得很安靜。只看了其臉色一眼,便上前服侍他寬衣,問他疲累可愿浸藥湯解乏。猶如剛從外面回來的丈夫,或者親人一般,不問情由沒有責備,只自然、溫柔地替他解乏,讓他有回家的感覺。靜妃本是醫女出身,自然精于藥療。她親配藥材,為梁帝熏蒸、按摩止痛。雖無容色、年紀已長,但醫者心靜,靜嬪保養得甚好,鬢邊無華發,一雙手更是滑膩修韌,將梁帝的頭痛力衰,減緩了不少。靜嬪的自身優勢,發揮得極好,已很久沒有閑適下來的梁帝,對靜嬪竟然有了歉意。他拉住靜嬪的手說: 這些年,是朕冷落了妳。
換做常人,只怕會趁機傾訴委屈,或者謙辭順謝,說些漂亮話。但靜嬪只淡淡一笑,繼續認真地給他推拿。靜嬪越是不放在心上,梁帝越是覺得歉疚,對于過去,他補償不了,于是他說: 景琰孝順,妳還是有后福的。母憑子貴的言下之意,已經不言而明。再看到靜嬪眼中的母愛,梁帝心中更軟了。他覺得以前沒給靖王機會,以后要關照他。戰場兇險,盡量不再遣他出去了。可靜嬪卻表示,若是朝廷需要,該去還是得去。身為皇子,維護江山也是應盡職責。這孩子雖不愛張揚,可心里裝著陛下和大梁,如果陛下為了愛護他,讓他賦閑在家享清福,他反而會覺得更委屈。
幾句話,既安撫了梁帝的愧疚,又體現了靖王的忠君愛國,更展露了自己的賢良淑德。這麼一說,梁帝立馬覺出靖王心實的好來。他就是再委屈,也不會跟自己廝鬧。回頭一想,這性子跟靜嬪有幾分像。梁帝以前不喜歡靖王,是因為他個性執拗、冷淡,總覺得靖王跟他父子生分,不像太子和譽王那樣,投其所好,甜言蜜語地奉承他。如今看來,他的性子是出自于母親的緣故。靜嬪安靜內斂、溫婉賢淑,被自己冷落多年,卻毫無怨言,依然盡心侍奉他。 靜嬪的善解人意,解開了梁帝對靖王的心結。同時,她無欲無求、安靜低調的姿態,給梁帝留了一個好印象。三天后靜嬪晉為靜妃。
▲恩寵不斷梁帝第二次去見靜妃,是帶了生辰厚禮去給她驚喜的。但沒料到靜妃宮門冷清,只有母子兩人在里面閑話家常。梁帝的心里有些不舒服。雖然梁帝的到來,讓靜妃驚了一下,但他的賜禮,并沒有讓這對母子喜出望外。受慣了奉迎,看慣了為一點恩寵爭斗不休的梁帝,心里不舒服的感覺,又加重了幾分。之后梁帝又提出當面許恩,可靖王之請求赦免一名平民,因為那是母親曾經的師傅。梁帝猶覺得恩賞不夠,又提出把巡防營的節制權給他,靖王在遲疑的狀態下,接受了這個恩賞。
整個恩賞過程中,靜妃侍立在一旁,一言不發,好像根本不關她的事。靜妃的淡定從容,不僅表現在受恩賞時,在被打擊對付時,依然能保持隱忍不發。靖王封為親王后,后宮局勢也變了。越貴妃失勢,上位的靜妃,自然成了皇后對付的對象。 與鋒芒爍爍的越貴妃不同,靜妃似一汪柔水,軟的硬的手段,都對她無效。她一不多心多疑,二不爭寵斂財,不拉攏人心,禮節上又到位,每日只把梁帝伺候得舒舒服服,沒半句多余的話。梁帝封賞她便領受,不封賞也不委屈討要。皇后好言待她,她便恭恭謹謹,若存心為難,她也甘之如飴。靜妃就像一團棉花,壓不扁揉不爛,一拳打上去力道全無。皇后對付了越貴妃多年,卻也沒有這陣對付她這麼累。
正是因為這份隱忍,在被發現在宮中設靈時,為替梁帝隱藏不為人知的秘密,靜妃放棄了申辯,甘心領受罪名。在靜妃的委屈下,梁帝只象征性地處罰了她,還因為這樁冤案,為靖王的轉危為安助力不少。當時,靖王正被夏江告發放走了逆犯,母子兩人同時出事,而靜妃被冤,不得不讓梁帝懷疑靖王的被「冤」。靖王的「冤案」解除后,梁帝覺得虧欠了他,便想著要安撫一下他。可靜妃難得地反駁: 安撫什麼?小戶人家的孩子尚且免不了挨幾下打,何況他是皇子。經一事長一智,于他也是進益。要真的心生抱怨,那就是臣妾教子無方了。即使再委屈,靜妃都不放在心上,在梁帝面前,她大度包容,善解人意,永遠以本分為先。
靜妃的不事權謀、從容無爭,漸漸得到梁帝的肯定,她越是對恩賞看得淡,梁帝越是想恩賞她。 佛云:當妳無所求時,才會無所不有。執著一念,將會受困一念,相比于那些為了名利,卷入紛爭的人,靜妃的不執著于名利,才讓她無往而不利。▲被感化三月的皇族春獵,實際上是一種獵祭。當梁帝一行到達九安山時,留守帝都的譽王,以勤王之名反叛了。危急時刻,靖王向梁帝討要了兵符,保證五日內調回紀城軍平叛。已成了貴妃的靜妃,此時表現出鎮定和條理性,在她的安排和調停下,獵宮內沒有出現混亂的狀況。
當叛軍逼至獵宮門前時,連梁帝都已經開始擔心,可靜妃卻在此時拔劍而出: 請陛下將此劍賜予臣妾,臣妾愿為陛下的最后一道防線。聞聽靜妃此言,梁帝感動之余,往日的豪氣涌上來,一把抓住了靜妃的手,大聲道: 朕在妳就在,誰敢傷妳?最終譽王謀反失敗,靖王平叛有功,梁帝欣喜之中,先后兩次問他想要什麼恩賞。靖王此時救駕有功,且目前形勢一片大好,太子和譽王都已倒下,他完全可以趁勢得到他最需要的。但他都拒絕了。第一次他讓梁帝先賞了將士。第二次他說賞什麼便是什麼,自己想多了,便是逾了本分。
靖王對名利的不上心,惹得梁帝連連夸贊,但有意思的是,他的每一次夸,還連帶著夸了靜妃。第一次梁帝說: 這一點,實在像妳母親,她也是這麼說的;第二次梁帝說: 朕就喜歡妳這個不強求的脾氣,實在像妳母親。太子已廢,譽王罪無可赦,靖王立了大功,回到帝都之后,梁帝便冊立靖王為太子。其實在梁帝心里,靖王并不是最優秀的那個兒子。但他有他的好處,他知道收斂,這一點跟景禹不一樣,也許和他母親的性情有關吧!梁帝跟紀王坦言,這次救駕,靖王趕回的時候,禁軍幾乎已無戰力,獵宮其實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但他二話不說就繳還了兵符,自己當時都覺得意外。
當時梁帝以為的是,他總會提點什麼,至少應該暗示點什麼。可從頭至尾,他都沒有看到一絲的私心,或者居功自傲,甚至連得意都沒有。在危機到來時,他勇往直前沒有退縮,在大功告成后,又是那樣的淡然從容,永遠記得自己的本分,不該自己想的,從不會去逾距。而且他的這種逾距,是一種自然,并不是刻意表現出來。再看看靜妃的所作所為,這對母子簡直是如出一轍。 與其說,梁帝是因為平叛認可靖王,不如說他是被徹底感化了。靜妃的安靜從容,無爭無求,讓他放下了所有的心防。雖說靖王的成功奪嫡,離不開梅長蘇的推動和輔佐,可靜妃對梁帝的影響,也是不小的助力。
在一定程度上,靜妃改變了梁帝,梁帝對她越來越信任,跟她的真心話也多起來。他開始明白,人與人之間,名利不重要,情分才重要。而靜妃呢?她看似無欲無求,其實她才是野心最大的人,因為她所求的是梁帝的心。她的安靜隨和、善解人意,撫慰了梁帝疲累的心。她對名利的淡定從容、無欲無求,得到了梁帝徹底的信任。 她感化了梁帝的心,因為她,他那顆堅硬又涼薄的心,已慢慢變得柔軟,漸漸有溫度起來。由于局勢的變化,靜妃的前半生平淡,后半生精彩,能忍得了被冷落,得意時不膨脹,永遠按自己的節奏,名利不過心,無求卻有求,這樣的人,想不活好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