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被俘虜9年,為什麼還能生下14個子女?真相實在讓人【難以啟齒】

张希宁 2023/01/13 檢舉 我要評論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趙佶《眼兒媚》

每每讀罷,都感慨宋徽宗的文采斐然,亦唏噓他的悲涼境遇,或許帝王與才情本就是不相宜的,唐后主李煜如此,宋徽宗趙佶亦是如此。

帝王需要膽識,智慧,謀略,更需要心懷天下,悲憫眾生,至于才情嘛,可以有,但不可以只有才情。

思及此,就不自覺地相信人或許真的有前世今生,李煜和趙佶,那麼相像,一個「春花秋月何時了」,一個「今年華市燈羅列」。

一樣的帝王之家,一樣的無心政事,一樣的醉心文學,一樣的亡國之君。

相比李煜的家喻戶曉,提起宋徽宗,人們或許印象不深,但說起「瘦金體」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就是這位帝王創造了這一流傳至今的字體。

至于研究過他的人,有人說他是個昏君,有人說他是位才子,矛盾的集合體,并無帝王將相之才,極具風花雪月之思,命運的齒輪轉動,他的一生會是怎樣跌宕起伏?

北宋皇帝宋徽宗

趙佶生來便是皇族,生活安逸,好詩書,喜茶畫,才思卓絕,生活里沒有比怎樣過得快樂更大的煩惱。

國事有父親和兄長在前,自己可以活得肆意瀟灑一些,想著余生就做個閑散王爺,吟詩作畫,安安穩穩,又偏偏事與愿違。

宋哲宗趙煦25歲便因病早逝,膝下無子,于是對政治毫不敏感的弟弟趙佶被推上皇位成為宋徽宗,只因為太后執著于嫡子方可繼承大統,而醉心藝術的趙佶更是便于掌控。

趙佶做了皇帝之后,在宦官童貫的引導下重新啟用擅長書法卻心思投機的蔡京為相。

蔡京,童貫等人變亂新法,貪婪無度,直接導致了宋徽宗的奢侈昏庸,接連引發民間起義,民心動蕩,朝堂不穩。

面對混亂的局勢,蔡京等人慫恿宋徽宗連金滅遼,重奪燕云十六洲,并與金締結海上之盟,后金以宋不守盟約為由開始南侵。

金軍兵臨城下,趙佶慌亂間禪讓皇位給太子趙桓,然堤壩漸潰,大廈將傾,能力平平的趙桓終究也無力挽回內憂外患的北宋王朝。

東京被攻占后,徽宗趙佶與欽宗趙桓一同被金人擄去,史稱靖康之恥,北宋隕滅,從此風來雨落,歲月蹉跎,兩位帝王再不見故鄉模樣。

宋徽宗被俘期間嘗盡辛酸苦寒,在精神極度痛苦的情況下逝于他鄉,時年54歲,從登上皇位到淪為俘虜,他的一生不可以說不驚心動魄。

書畫家趙佶

誠然,做皇帝的趙佶是失敗的,任人唯親,禍國殃民,可在文學方面卻格外非凡出眾,在位期間,憑著自身對文學的喜好又有皇權加持,使宋代的文學不斷突破創新。

「瘦金體」,「院體」皆由他而來,《欲借風霜二詩帖》《瑞鶴圖》《芙蓉錦雞圖》等不少作品皆流傳至今,其字舒展秀麗,挺拔優雅,其畫典雅祥和,形神兼備,真正做到詩書畫印渾然一體,成為后世畫作典范。

更使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等書,對繪畫藝術有很大的推動和倡導作用。

此外,他亦注重文人培養,舉世聞名的的《千里江山圖》便是王希孟在趙佶的指導下完成的,一眼千里,山河遠闊,是中國十大傳統名畫之一。

趙佶還曾舉辦繪畫比賽,給出踏花歸去馬蹄香的考題,從一眾畫紙中看到了在馬蹄后翩翩追逐的胡蝶,香字形象體現,委婉生動,喜出望外如獲至寶,畫作者立刻獲得比賽第一名,也被后世傳為佳話。

政治上的昏庸并沒有影響他文學上的識才惜才愛才,北宋文學在他的影響推動下盛極一時,空前繁華。

寫灑脫飄逸的字,畫鮮活真實的圖,他的性格,他的態度全都刻進了一筆一劃的描繪里,只可惜一位書法家除了作畫還要當皇帝,就相當于讓一條魚去爬樹,兩個世界無法統一最終走向不可挽回的結局。

這樣一位治國昏庸,才情豐富的皇帝,他連同其親族,朝臣,后妃皆在戰爭中被俘北上,這期間又會有怎樣的經歷?

俘虜皇帝

俘虜,顧名思義,生殺予奪全由他人決定,都說文人傲骨,更何況養尊處優的藝術型皇帝,悲涼,哀嘆,悔恨又無可奈何。

被俘北上的日子可想而知,痛苦,折磨,甚至脫光衣服披上羊皮進行牽羊禮(金國人為羞辱北宋皇族俘虜發明的受降儀式),趙佶自己受辱的同時還要眼睜睜看著親族受辱。

牽羊禮對女性就是不折不扣地毀滅,不堪受辱者只能選擇自盡。而身為亡國之君,階下之囚,趙佶活著已是偷生,還要忍受精神上的摧殘虐待,無力自保,更無法庇護親族,昔日的妃嬪皆淪為金人的玩物與戰利品。

史書記載: 「(宋徽宗)入(金)國后,又生六子八女。」

「別有子女五人,具六年春生,非昏德胤。」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宋徽宗成為俘虜9年,為什麼還能生下14個子女,其實,這里面的真相著實令人難以啟齒。

昏德公,是金滅北宋時給趙佶的封號,所以「非昏德胤」可理解為,被俘虜九年所生十四子,也并非全是宋徽宗本人之子,也有其妃嬪被金人玷污生下的孩子,只是都放在宋徽宗名下。

北境的風日日都在提醒宋徽宗,曾經的詩酒江山早已煙消云散。只能借著微弱的燈光凄然提筆,寫下: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

華服變粗布,金銀俱成沙,半生燈火通明,半生黯淡無光,或許他也無心,無心皇權卻被推至頂峰,或許他也有心,有心天下太平卻一步錯步步錯,滿盤皆落索。

終于,被俘九年后,在身心的雙重折磨下,宋徽宗病逝于五國城。 曾經那個風流愛才的年輕帝王長眠于胡沙之地,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徽宗棺槨被迎回南宋,葬于紹興永佑陵。

后人只能從史書中,從傳說中窺見歷史的邊邊角角,而后從邊角中勾勒出一片繁華盛世,再勾勒出一片戰火硝煙,分分合合,永無止息。

歷史上宋徽宗也算魂歸故里,可書畫家趙佶永遠停留在硝煙彌漫之處,或許他畢生追求的不過是成為性靈中最具天賦的那個自己。

而那些細膩的情思,盡藏在當年詩畫山水的一筆一劃之間。

「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往昔繁華的京都,夜夜笙歌漫舞,琳瑯滿殿,如今早已空寂蕭索,只能在漫天黃沙的胡地中再做一場繁華的美夢,聽羌笛吹奏遙遠的《梅花落》。

愿有來生,他能生于和平年代富足人家,只做一個風流貴公子,高山流水,騎馬踏花,遠離刀兵城府,不問朝堂天下,在自己的世界成為自己。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