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傳》中,有一對愛侶兜兜轉轉讓人遺憾,他們曾經深深愛過對方,卻從來沒有真正相愛。
這對癡男怨女便是皇上和甄嬛,在莞貴人時期,向往愛情的甄嬛把一片真心全寄在皇帝身上;而熹妃回宮后,雍正又在不知不覺間情系甄嬛。
只能說造化弄人,這兩個人的愛情全程都是錯位的,沒有一絲鸞鳳和鳴的時刻。
好在甄嬛的另一段感情彌補了遺憾,她和果郡王之間堪稱是情投意合,彼此相知。
《甄嬛傳》里有很多前后呼應的橋段,如今看來宿命感滿滿。
比如皇上在初遇嬛嬛的時候謊稱自己是果郡王,誰知最后竟一語成讖,甄嬛出宮后真的愛上了允禮,還有了他的骨肉。
盡管名義上是雍正的孩子,但是甄嬛還是下了些心思,把自己的真心藏在了雙生胎的名字中。
在劇中,雍正到死都沒有意識到,龍鳳胎的名字連起來讀一讀,就是甄嬛背叛他的證據。
心碎之后的移情
《甄嬛傳》的主線是女主在后宮的爭斗競逐,她和華妃以及皇后的對抗構成了電視劇的主要劇情。
而優秀的劇集往往是明暗相合的,所以在此之外,《甄嬛傳》里也有不少暗線。
諸多暗線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甄嬛和雍正之間的情感牽絆,在劇情的前半部分,聰明伶俐的甄嬛還保留著對愛情的天真幻想。
這個階段,她是一心一意喜歡皇上的,把他當做了此生唯一的摯愛。
其實在這個階段,皇上對甄嬛也是有著明顯偏愛的, 后者不僅知書達理、行事也是大氣中帶著一絲狡黠,完美符合了古代讀書人對女性的審美。
而且甄嬛對純元是三分形似兼滿分神似,這是其他人完全無可比擬的優勢。
其實在這個階段,皇上已經在不斷地相處中喜歡上了甄嬛,只是他自己從來都沒有意識到。
這個自私的帝王,在「莞莞類卿」的魔咒下,徹底忽視了內心悄然萌生的愛意。
甄嬛前期的命運頗有成也純元、敗也純元的味道,皇上的偏愛、心腹的死心塌地都與純元息息相關。
而這也成為了她最大的軟肋,皇后之所以會坐視甄嬛崛起,就是因為掌握了一擊必殺的手段。
在后者封妃的時候,她借口時間緊張無法制作新的吉服,用一件舊衣代替。
不知內情的甄嬛并沒有因此產生不滿,反而欣然接受。誰知它竟是純元皇后的舊物,而這也成了菀嬪的「催命符」。
這是條只能針對甄嬛的毒計,那件舊衣唯有穿在菀嬪身上,才會讓皇上在一瞬間離亂情迷,以為純元皇后復生。也只有這樣,他在清醒后才會大失所望,遷怒于甄嬛。
盛怒中的皇帝失去理智,說出了內心的真實想法。
甄嬛才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只是純元皇后的替身,所謂的無限恩寵不過是天子懷念舊人時給的一點「殘羹冷炙」。
那一瞬間,她對愛情的憧憬徹底破碎,對所謂的后宮爭斗也意興闌珊。
在這件事上皇后算得很清楚,雍正的怒火只是暫時的,他遲早會復寵甄嬛。
但是被傷透心的甄嬛卻不會讓一切恢復如初,表面溫文爾雅的她實則堅毅果斷,很可能走上惠貴人冷面冷情的老路。
不過皇后沒想到的是,斷情絕性的甄嬛居然直接掀翻了棋盤,她不僅沒有原諒皇上,還非常干脆地自請離宮。
至此,甄嬛埋葬了那個天真的自己,也遠離了后宮的是是非非。雖然在凌云峰的日子很苦,甚至備受欺凌,她還是甘之若飴。
在這樣清苦、貧寒的環境里,果郡王的出現就如同一道陽光照在了甄嬛的心上,再次激活了她對愛情的向往。
初入凌云峰的時候,甄嬛決意不再相信愛情。
但是在之后的幾年中,果郡王一直不斷付出,默默守護在她身邊。在甄嬛遭遇磨難的時候,都是這個人第一時間出現,拯救于水火。
慢慢地,甄嬛放下了對愛情的防備,逐漸對果郡王打開了心門。 這對金童玉女這才修成了正果,在表明心意后兩個人私定終生,發誓要永遠生活在一起。
質疑不斷的「龍鳳胎」
可惜天有不測風云,就在甄嬛覺得時來運轉,所有苦痛都隨風而逝的時候。
忽然傳來了果郡王出使途中喪身的消息,與此同時,她的父母親族也在寧古塔遭逢大難,亟待解救。
而此時甄嬛的腹中已經有了果郡王的孩子,她必須替后者留下骨血。
考慮到家人和孩子的未來,甄嬛只能收拾好悲痛的心情,借用蘇培盛之手把皇帝引來,重獲盛寵。
讓甄嬛沒想到的是,在她離宮之后,雍正逐漸意識到自己已經喜歡上菀嬪,在他心中后者早已不是純元的替代品。
所以她只是稍稍露出悔改之意,雍正就忙不迭地奔赴凌云峰,還要把她接回后宮。
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就在甄嬛回宮的前一天,已經被認定死亡的果郡王忽然回到了京城。
可惜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甄嬛重新贏得了皇上的喜愛,她注定要回宮成為熹妃。
而甄嬛入住永壽宮之后,等待她的依然是后宮無休無止的爭斗。她攜子回宮之舉備受質疑,很多人都在私下里懷疑龍裔的真實性。
雖然皇帝此時對甄嬛百般信任,但是有個人他無法說服,那就是后宮真正的主人——太后。
對于宮中的風言風語,太后早有耳聞,她對熹妃的龍胎也頗有疑慮。于是在甄嬛安頓好之后,立馬把她招進慈寧宮詢問。
當著甄嬛和皇帝的面,太后選擇了單刀直入,她聊了幾句家常放松了熹妃的警惕,然后忽然開口: 「熹妃的肚子看起來,要比尋常快五個月的肚子大些。」
好在甄嬛早有準備,面對太后的質疑,她直接拿出了太醫的診斷,表示自己懷的是雙生胎。
這個結果讓皇帝大喜過望,面對這樣的祥瑞之兆,太后也不好說什麼,暫時按下了心思。
不過,太后的懷疑并沒有因此消散,之后她還反復進行試探。一次是甄嬛分娩后,讓竹息去探望另。
一次是在孩子滿月之后,親自看了看兩個孩子的長相。 期間還有意無意地提及孩子長得不太像皇上,不過都被甄嬛巧妙化解。
甚至皇后會肆無忌憚地提出對甄嬛的孩子滴血驗親,背后都有著太后的默許和推波助瀾。
好在最后的結果證明了甄嬛的孩子并非溫實初所有,太后的疑心才徹底消去。
而甄嬛能逃過一劫,只是因為太后對她的信息掌握不充分,后者從頭到尾只懷疑溫實初,并不知道果郡王的嫌疑。
雖然這對龍鳳胎從出生就縈繞著種種謎團,但是在甄嬛的機智化解下,最終還是讓后宮眾人相信了他們的身世。
就這樣,她和果郡王的孩子就順利留在了后宮中,被皇帝悉心撫育。
名字暗藏的心意
因為孩子的出身曾遭到質疑,甄嬛不敢在他們身上表露太多的心意。
所以兒子的名字直接讓皇上決定,叫做「弘曕」;女兒的名字倒是甄嬛自己想的,取為「靈犀」。
對這個名字雍正非常滿意,他以為甄嬛的意思是說要和自己「心有靈犀一點通」。
作為《甄嬛傳》的智力擔當,其實熹妃在后期的表現幾乎是無可挑剔的。
盡管對果郡王情深似海、對皇帝無比厭惡,但是她從沒有表現出來。在皇上心中,熹貴妃一直溫柔賢淑并且深愛著他。
而甄嬛后期之所以屢屢陷入險境,都因果郡王表現太過拉胯。
第一次出狀況是在闔宮夜宴的時候,他掉出了私藏的甄嬛小像。好在浣碧及時站了出來,接下了這口大鍋,才消除了皇上的疑心。
也因為這件事,果郡王不得不娶了浣碧和孟靜嫻為妻。就這樣,他和甄嬛兩個有情人遭遇了同樣的命運,都不得不和自己完全不喜歡的人在一起。
從此以后,果郡王徹底擺爛,開始了破罐子破摔的人生。
先是在皇上假意讓甄嬛遠嫁準格爾的時候,不顧圣旨貿然出兵;接著又在被貶出京后,多次給家中寫信,而每封信中都會加一句「熹貴妃安」。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讓皇帝產生了疑心,覺得他和熹貴妃之間存有私情。
也正因如此,他才會命令自己的暗衛頭子——夏刈去調查果郡王,甚至要給弘曕和果郡王滴血驗親。
此舉差點置甄嬛于死地,好在小允子功夫了得,神不知鬼不覺地除掉了夏刈,才沒有讓悲劇發生。
故而一直到雍正去世,他都沒有真正拿到熹貴妃和果郡王私通的證據,始終狠不下心來殺掉甄嬛。
其實雍正不知道的是,他想要的證據一直就在自己身邊,就在「弘曕」和「靈犀」的名字上。
首先,甄嬛之所以給女兒取「靈犀」這個名字,其實為了紀念她和果郡王的愛情。
她的本意確實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但真正與她心意相通的并不是皇上。
其次,如果把這兩個孩子名字的第二個字連起來讀,就會發現它的諧音是夕顏。
而在《甄嬛傳》中,夕顏是果郡王對甄嬛的定情之花。雖然它平平無奇,但對這兩個人來說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
正是因為在桐花台中看到夕顏,甄嬛才和果郡王解除了之前的誤會,真正完成了相知相識,后者也是在這里愛上甄嬛。
華妃拿到地繡著夕顏花的蜀錦,其實就是果郡王在游歷四川的時候專門命刺繡局制作的。
他知道那時候雍正寵愛甄嬛,有了新式花樣的蜀錦,一定會賞賜給自己的愛妃。這樣,果郡王就可以借著蜀錦來表明自己的心意。
而且夕顏的意義只有他和甄嬛兩個人知道,即便這些蜀錦被旁人得到,也不會有什麼影響。事實也正如他所判斷的那樣, 這兩匹蜀錦兜兜轉轉之后還是到了甄嬛手上。
因為夕顏象征了自己和果郡王的愛情,所以甄嬛才會被它巧妙地藏在兩個孩子的名字中。
沒有贏家的宮斗劇
在《甄嬛傳》剛剛播出的時候,很多人認為它是一部大女主爽劇,因為整部劇最后就是甄嬛贏家通殺,成功當上太后。
十多年過去了,大眾對這部劇的認識逐漸深入,不少人回過頭才發現在《甄嬛傳》里原來沒有贏家。
它雖然是一部酣暢淋漓的宮斗劇,但背后揭示的其實是帝王權力和封建禮教對女性的迫害。在后宮這個斗獸場里,幾乎人人都是輸家。
佛經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陰熾盛」。而在《甄嬛傳》里,熹貴妃看似贏得了地位和權力,卻終生都苦求不得。
熟悉這部劇的人都知道,甄嬛初入宮之時,曾經在倚梅園的漫天飛雪里許下了三個愿望,可惜到最后這三個愿望沒有一個實現。
她的家人遭受了諸多苦難,自己也沒有和真正的一心人長相廝守。
甄嬛固然贏得了宮斗的勝利,但是代價也極其巨大,在一步步通往太后寶座的路上,太多親密的戰友殞命途中。
無論是流朱、浣碧還是惠貴人、果郡王,他們的離世都給甄嬛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早期的甄嬛雖然只是個小小貴人,但是她的喜怒哀樂是發自內心的,是真實存在的。
成為熹貴妃后,雖然她變得睿智凌厲、智計百出,但是內心的快樂卻一點都尋不到了。
或許在嬪妃這個事業上,甄嬛是成功的,但是成功從來就不曾和幸福劃上等號。而沒有幸福、麻木孤寂的人生又何談贏家?
結語
或許甄嬛和果郡王這段宿命般的愛情,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會無疾而終,就如同他們的定情物——夕顏一樣。
在桐花台的漫天星光里,果郡王曾輕輕地說: 「此花名叫夕顏,是一種薄命的花,它默默地開在墻角,黃昏盛開,明晨凋謝,無人欣賞。」
彼時的甄嬛還倔強地回復:「如此便稱薄命嗎?我倒覺得此花甚是與眾不同。」那時那刻,她心中對愛情還有憧憬,對未來仍充滿希望。
可惜人力不敵天數,果嬛戀開始得有多令人向往,結束得就有多讓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