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知否》中的白蓮花,大家可能很快就想到了盛墨蘭。
盛墨蘭小時候就喜歡爭寵,搶姐妹的東西,在父親面前,裝成柔弱的乖乖女,實際上卻是不折不扣的腹黑女。
為了攀高枝不擇手段,盛默蘭與梁晗偶遇表面上是巧合,實際上是她與林小娘一手精心策劃。
為嫁豪門甚至不惜未婚先孕,賭上整個盛家女兒的名聲,以此來威脅自己的祖母。
這樣外表柔弱純潔,實則內心陰暗、精于算計的盛默蘭就是白蓮花。
但是,劇中最大的白蓮花并不是盛墨蘭,而是戲份不多的沈皇后。
一、縱容小鄒氏差點釀成大禍
沈國舅的兩個新媳婦,一邊是正室張氏,代表皇命,一邊是妾室小鄒氏,代表恩情,沈國舅很難做到平衡,左右為難。
讓沈國舅陷入兩難境地的竟是自己的親姐姐 沈皇后。
當年沈皇后遭遇歹徒追殺,是弟弟沈國舅的原配大鄒氏犧牲自己的性命才保住了沈皇后,她才有機會登上后位母儀天下。
沈皇后為了樹立自己知恩圖報的人設,把小鄒氏許配給了沈國舅,還叮囑他要善待小鄒氏。
而皇帝剛登基,庶子出生的他在京城沒有根基,現在正是籠絡舊臣貴族的時機,所以皇帝將英國公獨生女張氏也許配給了沈國舅做填房。
沈皇后既得到了舊臣勢力張家的支持,又達到了報恩的目的。
依沈家目前的狀況,真正的識大體應該是扶持正室張氏,因為在當時背景下「寵妾滅妻」是不道德的行為,只有豎立正室在家中的權威,才能制衡妾室,維護家庭的安寧。
而沈皇后并沒有,她反而成了小鄒氏的靠山,每當小鄒氏犯錯時,她還用皇后的身份庇護小鄒氏。
令小鄒氏的氣焰越來越囂張,直到張氏生產時,險些釀成大禍。
當時張氏還未足月,小鄒氏借上門請安的機會沖撞張氏,導致張氏動了胎氣。
眼看張氏就要早產了,小鄒氏竟然聯合哥哥扣押了給張氏看病的太醫,想借此機會讓張氏一尸兩命。
是明蘭用刀相逼才從小鄒氏那里搶回了太醫,挽救了張氏和胎兒的性命。
小鄒氏當時年齡并不大,出生普通,突然飛黃騰達就飄飄然了。
沈皇后為了樹立知恩圖報的人設偏袒縱容小鄒氏,而最后的罵名都被小鄒氏背了。
真正的長輩應該愛護小輩,給予她教誨,而不是恣意偏袒。
《戰國策》寫道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真正的愛應該考慮長遠的后果,而不是一味偏袒,最終令小鄒氏有恃無恐走上歧路。
沈皇后確實樹立了知恩圖報的形象,卻害慘了沈國舅和小鄒氏,而她的謀劃并沒有止步。
二、自私貪婪的本性暴露無遺
沈皇后出身不好,沒有強勁的家世背景,她并不像太后具備強有力的根基,所以沈皇后需要迅速地在京城編織自己的利益網。
她很快看中了京城大戶人家鄭家,鄭家是朝廷舊臣,家大業大,與英國公張家素來交好,而且鄭家的嫡次子鄭驍小將軍與英國公獨生女張氏已經定親了,由于鄭家守孝就暫時沒有完婚。
等到新皇登基后,將張氏許配給了沈國舅。
單身的鄭驍立即成了香餑餑,沈皇后抓住機會立馬把自己的妹妹小沈氏塞進了鄭家。
小沈氏為人單純,出生普通,沒有受過閨中女子的正規教育。
而鄭家是朝廷舊臣,京城貴族,鄭驍又是嫡次子,將來還要承擔光耀門楣的責任。
小沈氏與鄭驍在受教育程度或是身份背景上都不匹配,所以,鄭家并不看好小沈氏,但也只能吃啞巴虧。
不僅如此,沈皇后還把女兒嫁給沈家的侄子。
沈家情況特別復雜,嫡子是由妾室小鄒氏養大,本來就不合禮數,他的教養肯定和別的京城貴族沒法比。
再加上張氏才是沈家的正室,在這種情況下,公主嫁過去是很難處理好婆媳關系的。
而沈皇后為了永葆沈家榮華富貴,把女兒嫁到沈家,用聯姻將皇家與沈家捆在一起,即使兒子桓王登基了也會看在自家親姐姐的面子上照顧沈家。
沈皇后的這一波操作既達到了目的,又顯得她顧念親情、識大體。
其實她做的永遠是損人利己的事情,妥妥的白蓮花,而她的劣跡還不止如此。
三、脫簪請罪背后的算計
沈家張氏出事,太后正好借機打擊皇帝身邊的新貴勢力。
沈皇后明白,一遭不慎,皇帝就可能陷入危機,如果皇帝倒了,她現在擁有的一切都將化為灰燼。
沈皇后受到明蘭啟發,枯坐整夜,深思熟慮后,于第二天早上命人將頭上的鳳珠送到英國公府,并令下人轉告張家:「沈家抬舉小鄒氏,都是我的錯」,表明沈家對張家的歉意。
接著卸掉朱釵,一身素衣緩緩走出前廊。
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很堅定,神情悲切,眼含熱淚,顯現出一幕真心認錯的態度。
這條走廊并不長,但走出的是她對自己和兒子未來的謀劃。
她充滿信心,走得很踏實。
在向皇帝下跪時,她態度真誠,言辭懇切:「罪婦沈氏,約束親眷不力,特向陛下請罪。」令皇帝刮目相看。
獲得皇帝的諒解后,又在皇帝的陪伴下一起到太后面前請罪,得到了太后的原諒。
沈皇后先是低頭向張家認錯,化解兩家的恩怨。
接著脫簪請罪,獲得皇帝的諒解,再向太后請罪,化解皇帝的危機,做法端莊得體、顧大局,既獲得了民心也穩固了朝綱。
太后說了一句話:「你見過誰家的皇后肯向臣子低頭認罪?又有誰家的皇后光著頭、素著衣哭于前廷?」
足見沈皇后心機極深,實際上,她脫簪請罪還有更深的利益考量。
首先,沈皇后能倚仗的只有兩個男人:兒子桓王和皇帝。
而劉貴妃是最大的競爭對手,她的兒子也想爭太子之位,背后還有太后虎視眈眈,沈皇后可謂是腹背受敵,形勢危急。
唯一的出路就是能得到皇帝的倚重,自己的兒子上位。
除了教育好兒子外,還要為他筑牢強大的外部勢力。
所以,她謀劃將妹妹小沈氏嫁到鄭家,又讓英國公和自己弟弟沈國舅結親,很快就讓名不見經傳的沈氏一族有了強大的姻親力量。
再加上她脫簪請罪替皇帝解決了與太后之爭的困局,使得她在皇帝心中的位置更加穩固,完勝劉貴妃。
四、翻臉不認人的嘴臉
沈皇后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在宮中沒有知心人,只能和明蘭說點貼心話,而明蘭也沒少幫皇后出謀劃策。
沈家張氏出事后,沈皇后找明蘭出主意,才有脫簪請罪的名場面。
之后明蘭還幫著皇后勸解張氏。
小鄒氏大鬧侯府宴時,沈皇后又找明蘭出面解圍,可以說沈皇后和明蘭也算交情深厚。
而顧廷燁被誣告關進大牢時,明蘭找沈皇后幫忙,她先是避而不見。
而后立馬換了一副嘴臉,表現出公事公辦的樣子,敷衍明蘭。
而明蘭當時產子半月身體虛弱,因傷心過度暈死幾次,盡管明蘭苦苦哀求她,沈皇后也沒有幫顧廷燁求情。
雖然顧廷燁下獄只是皇帝為扳倒太后演的一場戲。
而沈皇后卻認為看透了皇帝的心思,認為顧廷燁已經不是可用之人,自己也不能再冒險保顧廷燁了。
權衡之下,自己的后位和桓王的前途更重要。
《知否》中,不管是性格跋扈的小鄒氏,還是張氏,妹妹小沈氏,親生女兒,或是明蘭,都是沈皇后為自己謀利益的犧牲品。
沈皇后就是那朵披著純潔善良的外衣,內心陰暗,機關算盡的白蓮花。
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