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硬剛明蘭,陷害顧廷燁,比墨蘭還毒的七小姐,才是狠角色

小九 2022/12/14 檢舉 我要評論

顧廷燦,小秦氏所生,顧府嫡女,人稱七小姐,是顧廷燁同父異母的妹妹,從小金尊玉貴,及萬千寵愛于一身。

只可惜,這金尊玉貴的皮囊下,空有一副才華橫溢的架子,往里看,除了尖酸刻薄,剩下的就只是「蠢」。

要說,這位七小姐,倒是和盛家的四小姐墨蘭,很相似。

難怪,明蘭剛到顧府,就不待見這位小姑子。

明蘭的厭惡

顧廷燦即將嫁入公主府,她的丈夫是長公主的三兒子,公婆是當朝公主和駙馬。

小秦氏為女兒攀上這樣金貴的婚事,實感高興。

明蘭作為嫂嫂,特意前來詢問顧廷燦需要什麼,她好提前準備。

可想不到的是,明蘭的好意,卻遭到了顧廷燦的鄙夷。

原著中這樣寫道:

顧廷燦差點就開口「你送的我都不喜歡」,想起母親的叮囑,生生忍了下去,眼珠一轉,便道「花兒、粉兒我不愛,各色頭飾我都有,田地鋪子我也不敢要,衣裳料子還有床柜桌凳具是齊全的,詩詞書畫我愛自己挑來的,除此之外,嫂子便看著給吧。」

說了這麼一大堆,其實就是把「你送的東西我都不喜歡」翻譯了一遍。

明蘭何等聰明,早就聽出了弦外之音,愛著面子,明蘭客氣地回到:妹妹說得清楚,我都聽明白了,我回去想想看送妹妹什麼好。

最后,明蘭送了顧廷燦一千兩銀子。

顧廷燦一直以來都自詡清高, 「不食人間煙火」、「才華橫溢」、「真性情」是她給自己貼的標簽。

明蘭送銀子,純屬故意,就是想告訴顧廷燦,不要在她跟前裝清高,再清高的人,也離不開黃白之物,何況你顧廷燦不過是假清高。

其實,對于顧廷燦是如何博得老侯爺喜愛的事情,明蘭早有耳聞。

顧廷燦是老侯爺最后一個孩子,老侯爺自然很疼愛。

不過這疼愛的原因,卻是小秦氏一手策劃的。

其實顧廷燦的容貌和大秦氏有三分相似,其余的習慣、嗜好乃至心性,全然不像大秦氏,但是在母親小秦氏的期許下,顧廷燦開始不自覺地去模仿一個已經死去的人。

小孩子具有十分敏銳的本能,他們天然地想獲得更多的關注。對顧廷燦來說,她的一舉一動越像大秦氏,父親就會越疼愛她一點,對她有求必應,連帶著母親也能受惠。

有時候,小秦氏想做一件事,讓小女兒去與老爺說,幾乎百發百中。

所以,在明蘭心里,從來沒覺得她這位小姑子是什麼「真性情」,也不是什麼「不食人間煙火的奇女子」,而更像是一個俗不可耐的小市民。

關于明蘭對顧廷燦的評價,原著中這樣寫道:

明蘭心中冷笑,真正不食人間煙火的才女,清冷高傲,才不會在乎凡塵中的瑣事,婆媳妯娌間的拌嘴爭吵不過是一片浮云,她為著母親不吃癟,便想點子來為難嫂子......哼哼,可惜了,畫虎不成反類犬,學的不倫不類。

什麼才是「真性情」?

周國平曾經這樣解釋道: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的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

而顧廷燦,單一個憑「模仿大秦氏的言談舉止而博得老侯爺的歡喜,最終獲得自己想要的」這一點而言,就談不上「真性情」,又何談「不食人間煙火」呢?

其實,顧廷燦在明蘭面前不懷好意的言辭,和搬不上台面的鬼把戲,明蘭在盛家做姑娘的時候,早就領略過。

因為墨蘭和顧廷燦,倒是有幾分相似。

「蠢」與「毒」

我深刻地記得一個畫面,梁晗和墨蘭徹底翻臉時,墨蘭倚靠在門框上,痛哭著說:我都是按照我阿娘教我的做的,我阿娘就是這樣把持著盛家的,到底哪里做的不對?

當時,彈幕都在說: 因為林噙霜只教會了你做「妾」,卻沒有教會你如何做「大娘子」。

可是顧廷燦呢?

她是侯府嫡女,小秦氏是侯府太夫人,老侯爺的「正妻」,按照彈幕的邏輯,為何顧廷燦最后的下場也很慘淡?

其實,我倒覺得這和自己的娘親是「妻」還是「妾」沒有關系,而是和為人母的品性有關系。

「妾」里面也有良善之輩,比如盛家的「香姨娘」,她就把兒子長棟教育得很好,為人良善,努力上進;而「妻」里面,也絕非都是良善之輩,比如顧家的小秦氏,因為自己的惡毒,最后活活葬送了一家人的性命和前程。

顧廷燦的前程,就是被小秦氏親手堵死的。

都說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可小秦氏卻把女兒當成了自己靠近老侯爺的棋子,讓她處處模仿大秦氏生前的樣子,到最后,顧廷燦入戲太深,竟然覺得自己就是「大秦氏」,丈夫就應該和他爹當初鐘情于大秦氏一樣,鐘情于自己,從而禁止丈夫納妾。

關于顧廷燦懊惱丈夫納妾的說辭,原著中這樣寫道:

廷燦跺腳臭罵韓誠:看看當初我爹是怎麼對待大姨母的,快十年才生下大哥!你若心里真有我,不論有沒有兒子,都該一樣待我才是!才幾年功夫,你就著急要兒子,不顧我死活迎了那賤人進門。我算是瞧出來了,你那沒良心的,給我爹提鞋都不配。

但凡韓誠納妾,顧廷燦就大鬧,但凡小妾里有個有身孕的,她就學墨蘭那般下三濫的手段。

她只顧著拿韓誠和自己的爹比,可她卻忘了,當年太老侯爺是拗不過老侯爺的,拿老侯爺沒辦法;可如今自己的丈夫可是堂堂當朝公主的兒子,公主何等高傲,誰又能拗得過公主呢?

可偏偏,顧廷燦是個蠢角色,處處和公主婆婆做對,竟然多次出主意讓韓誠忤逆公主,哪個婆婆會喜歡這種把自己兒子往偏道上帶的兒媳。

要說蠢,顧廷燦和墨蘭倒是如出一轍。

當初墨蘭也是自作聰明,看到梁晗寵愛小妾,為了分寵,就給梁晗屋里塞通房美婢,鬧得屋子里烏煙瘴氣。梁夫人很是懊惱。

明蘭當初告誡墨蘭那番話是這樣說的: 若我是做娘的,眼看我原先還能調教的兒子叫兒媳勾引的進取之心全無,整日廝混于花叢中,我能喜歡那兒媳嗎?

同樣,公主會眼看著自己的兒子被顧廷燦引導著做出忤逆自己的事情嗎?

這世上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只看到了眼下的一畝三分地,她們的格局和眼界就那麼小,小到讓她們無法站立起來,看到更高更遠的地方。

顧廷燦最后被公主婆婆幽禁在了公主府,和林小娘的結局差不多,只不過被幽禁的地方比林小娘高級一點,所受的精神折磨,一點也不必林小娘少。

要說她這慘淡的結局,還是因為她心思惡毒,和墨蘭一樣,把丫鬟婆子不當人,最后被身邊的丫鬟出賣了。

自從小秦氏和顧廷炳去世后,顧廷燦就把這筆賬算在了顧廷燁頭上,想方設法地想要將自己寫好的狀告顧廷燁的信,遞到皇上跟前。

她身邊的丫鬟玲兒多次好言勸說,一來小秦氏和顧廷炳的死是咎由自取,自作孽不可活,二來,勸顧廷燦看清形式,如今顧廷燁是皇上的得力干將,千萬不要輕舉妄動。

可顧廷燦不聽,反倒說玲兒是貪生怕死之徒。

玲兒這丫頭,心思善良,但也不傻,想當初,和顧廷燦一起到公主府的另外兩個姐妹,最后都是在顧廷燦做了壞事后,東窗事發時,被顧廷燦推出去當了擋箭牌,命喪黃泉。

玲兒知道,顧廷燦這次肯定不會得逞,事情一旦被公主發現,顧廷燦肯定會把她推出去當擋箭牌,與其那般含冤而死,還不如倒戈公主,直接出賣顧廷燦,畢竟顧廷燦待她也不好。

玲兒7歲就跟著顧廷燦,如今已經二十七歲了,玲兒曾經多次跟顧廷燦提起能否出府,她也到了該嫁人的年紀,可顧廷燦就是不肯放玲兒走。

硬生生的把玲兒耽擱成了老姑娘。

就像當初,菊芳到了年紀想要出府嫁人,被墨蘭硬生生地罵了回去一樣,還一頓貶低和斥責,菊芳最后為了報復墨蘭,把墨蘭那些下三濫的手段,全部抖落在了梁晗跟前,這才使得梁晗厭倦了墨蘭,不僅如此,菊芳還獻身梁晗,來惡心墨蘭。

再看看明蘭對待身邊的丫鬟,當初小桃要出嫁時,舍不得明蘭,明蘭把小桃攬入懷里說:傻丫頭,這話我跟丹橘說過,現在也跟你說。 我從來、從來、從來沒有一刻想過,要叫你們舍了終身幸福,就為了留在我身邊。

何為良善?

我所理解的就是: 在人之上,把別人當人。

善良是一種天性,善意是一種選擇。善意是人性中永恒的向陽面。

冒犯圣意

顧廷燁從公主口中得知,顧廷燦的種種作為,雖是意料之中,卻也覺得可悲。

顧廷燦被幽禁后,韓誠曾一度覺得公主未免有些太狠心了,畢竟,他曾經是真愛過顧廷燦的。

為此,公主給兒子好好上了一課,原著中這樣寫道:

顧廷燁和王善是奉了圣命入署的,一個去收軍權,一個去收政權錢糧,所作所為都是皇上的意思,這樣的人咱們能隨意得罪嗎?

公主的話音剛落,韓誠立馬想到顧廷燦那封狀告顧廷燁的信,如果不是被母親攔住,那后果不堪設想,公主府可是要遭大難了。

接著,公主又對韓誠說:

有些事外頭人不知道,咱們還不知道嗎?當初寧遠侯府那把大火,是皇上又意替顧侯出氣,本來是想連你丈母娘一塊兒懲處的,還是太醫來報,說你丈母娘活不過幾日兩人,顧侯才向皇上求情給你丈母娘一個善終......怎麼,到了你媳婦嘴里,倒成了顧侯逼死繼母?哼哼,真真荒謬可笑。

可想而知,如果顧廷燦那封狀告信真到了御前,她狀告顧廷燁的種種罪行,其實都是皇上所為,皇上該作何感想?公主府又會落入何種境地?

要說這顧廷燦,也就空有一肚子墨水,沒法變成自己的利刃。

何為蠢?

看不清形式,還要一腔孤勇地冒然前進;不分是非對錯,還要執意討要公正。

顧廷燦可謂是占全了。

種因得果,善緣善得;因緣具足,須待時日。

我從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會有如果,但我始終相信這個世界絕對存在因果。你今天嘗到的「果」,就是你當初種下的「因」。

因而,善良才是你一生的通行證。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