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老婆的嫁妝,盛纮怎麼養活一大家子?深扒原著才知道原因

小九 2022/12/31 檢舉 我要評論

盛纮能養活一大家子,當真是因為宋朝的文官工資高嗎?其實盛纮有一個「隱形」的財神爺盛維,這個在原著中體現的更加明顯。

大房盛維在宥陽老家算是一等一的首富,他自幼和盛纮交好,一起讀書一起長大,兩人好的跟親兄弟似的。

我們都知道古代重農抑商,所以社會地位低下的盛維就和在朝為官的盛纮聯合,這樣一來雙方互惠互利,享受著對方帶來的福利。

尤其是每到逢年過節時,盛維就從宥陽帶來一車車的銀子給盛纮,并且家里的兒女們也可以得到不少好處。

盛大伯來盛纮家的時候,第一次見明蘭,索性把前幾年落下的禮物一次性補齊。什麼新出的各色湖緞、蜀錦,光澤花色都光鮮的,應有盡有。

徽州的文房四寶,赤金纏絲瑪瑙鐲以及珠釵金簪和珊瑚珠、琉璃米珠等等,林林總總還有些女孩的小玩意。有個這麼豪橫的大伯伯,明蘭真是太幸福了。

盛家之前在京城沒有房產,不是因為買不起,而是沒有資格,這不後來盛纮一升官就啥都置辦出來了。

并且盛纮不屑于花老婆的嫁妝錢,這在他看來是沒骨氣的男人才會做的事。尤其他那個連襟康大人,這麼多年一直軟飯硬吃,在王家抬不起頭來。

從小受到良好教育的盛纮,是萬萬不允許自己做出這種丟人的事的。

當然也是因為宋朝的文官的工資很高,在盛纮升職承直郎后,他身兼兩個職位,承直郎和尚書台任,可以領到最高的工資。

這兩個職位的工資加起來就是72貫,折合下來是7.2兩黃金,共計是13萬元,比他之前的工資翻了快4倍啊!

可以養活整個盛家,盛纮靠的也不僅僅是這些,主要還是盛家本身就是有根基在的。盛纮的父親是探花郎,母親是勇毅侯獨女,單是這對有錢又有實力的父母,就讓盛纮少奮斗了二十年。

除了家業還有產業,在明蘭出嫁時,祖母給她準備了房產、鋪子和店面,所以盛家也肯定是有些外來收入渠道的。這麼看下來,盛纮的家底養活一大家子人是綽綽有余的。

盛家兩代高娶,女兒個個高嫁,盛家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大贏家的?

劇中除了盛家,還有顧家、齊家以及各個顯赫的公爵侯府,放眼整個汴京盛家算是毫不起眼,可最后一躍成為人生贏家的,卻是盛纮一家。

表面上看,盛家地位的提升和高娶高嫁分不開。畢竟盛家男兒接連兩代高娶,女兒也基本高嫁,這在古代社會是非常難得的。可實際上,盛家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祖母。

作為勇毅侯府的獨女,祖母的家世和背景都是非常強大的。而當時的盛家還只是商賈之家,雖然祖母和盛探花的夫妻關系不和睦,但是盛家的向上發展卻離不開祖母。

在盛老探花去世后,是祖母一人堅持著維護盛家的榮耀,撫養盛纮長大。而目光長遠的祖母也深知,只有盛纮步入老爹的后塵依靠科考,才能真正改變盛家的階層屬性。

也正是盛纮不負眾望,一朝入仕,才比大房盛維家更有地位,官職雖然不大,可卻是真正的官宦人家。

有了這麼好的基礎,再有祖母的助力,盛纮能娶到大娘子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而最讓盛纮得意的還是他的六個孩子,都是高嫁高娶。華蘭作為盛家的嫡長女,自然是第一個出嫁的,她能嫁到忠勤伯爵府,這離不開盛纮和大娘子的精心盤算。

可除了華蘭的婚事,其他幾個孩子的婚事都不在計劃范圍之內。

在長柏高中后,大娘子還想讓她娘家的閨女允兒嫁過來。得虧祖母和盛纮明智,說要找個好老婆、好岳父,將來在官場上才可以走的更遠,所以有著天作之合的長柏才和海朝云走到了一起。

和梁晗暗結珠胎的墨蘭最終也得以高嫁,主要還是因為她們手握梁家不堪說的把柄。要不是祖母賣了自己的老臉,估計墨蘭下輩子都不能嫁入豪門。

相比不爭不搶的如蘭,雖然嫁給窮舉子文炎敬,但是在岳父家的提攜和他自身的努力下,最終也做上了宰相之位,給了如蘭一個錦衣玉食的后半生。

嫁的最好的當屬明蘭了,在經歷了小公爺和賀弘文兩個不靠譜的男人,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最終歸宿。相比可以擁有顧二家的全部財產,明蘭最看重的是顧二始終對她一心一意。

而最后一個娶妻的長楓也是高攀了柳家的女兒,雖然這個媳婦長的不太好看,也重在家世顯赫會持家,自從娶了名門嫡女,長柏的花花心腸才得以收斂。

盛家一路走來也算是歷經波折,最終能夠走向繁榮也實屬不易,也可以說是祖母成就了整個盛家。

海氏嫂嫂送來的象生花究竟是啥?也值得明蘭院里的丫鬟們互相爭搶一番

象生花在宋朝又稱為人造花,宋朝不論男女都愛簪花,就連大詩人蘇軾都寫: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以此來表示自己戴上鮮花不臉紅,反倒是花兒害了羞。在《宋史·輿服志》中還記載了大臣們在幞頭上簪花的習俗,這也可以看出簪花風俗廣為流傳,簪的花大多是大羅花、欒枝以及絹花等。

因為鮮花不易存儲,所以聰明的古人就想到用假花來代替,象生花由此演變而來。它是由羅、帛、絹、絨、紙等材料制作而成,這樣的花既持久又便宜,久而久之也成了人們簪花的種類之一。

關于象生花的由來還有這樣一個傳說,楊貴妃的鬢角上有一顆黑痣,于是楊貴妃就想到用簪花的方式遮住黑痣,因為鮮花容易枯萎,所以她就讓人研制了象生花。

簪花這一現象在唐朝也有出現,唐詩人杜牧的《九日齊登高》中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寫的就是當時男子將菊花簪發,游蕩閑逛的情景。

除了簪花,古人還會用鮮花來迎接新科進士,所以也稱作探花郎,就是盛纮的老爹考中的那種。

在《清平樂》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每逢節日人人簪花的盛況。

這種將一年四季都戴在頭上的冠稱為一年景,也就是花冠上集齊了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如果那時可以戴上這種花冠,那你就是時尚的弄潮兒。

不過象生花的盛行也不妨礙鮮花的發展。宋朝有掛畫插花的習俗,所以劇中孔嬤嬤教授三蘭插花時用的也都是鮮花,由此看來大家對花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