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甄嬛傳》里有個情節很多人都沒看明白,都以為是皇后腹黑,是她在殘害嬪妃,以各種手段打壓新寵,鞏固自己的地位。其實錯了,在皇帝看來,后宮里根本不存在「冤案」。因為,所有的冤案都是人為的。最主要的是,那個制造冤案的人就是他。至于皇后,也不過是替他執行計劃的實施者罷了。
無論是華妃的墮胎還是甄嬛的被降罪,都是皇帝一手策劃。換句話說,皇后才是最大的背鍋俠和替罪羊。
皇帝認可的「賢內助」,與一般意義上的「賢內助「不同。身為帝王的妻子,要以大局為重,以國家社稷為重,你可以不懂政治,但你不能不懂「皇上的心。」無論對與錯,是與非,也無論公平正義還是出賣良知,只要是皇帝的意思,皇后都會無條件配合他,并嚴格按照他的暗示去做。
就如當初的芳貴人小產,芳貴人咬定是華妃做的,皇帝明知芳貴人是受害者,卻還是要以誣陷華妃的罪名把她打入冷宮。因為皇帝要維護華妃——要「寵愛」年羹堯的妹妹。 就比如華妃墮胎,華妃認為是端妃在害她,其實幕后主謀卻是皇帝。
還有純元和孩子的死,連宜修都認為是自己害死了姐姐,但后來仔細一想才明白:皇帝為何要把懷孕的姐姐交給她照顧? 他明知是純元奪走了她的一切,為何還要把姐姐交到自己這個情敵手上?以宜修的聰明,不用太過用力就會想明白——他把姐姐交給自己照料的 「真正用意」。
然而,宜修對皇帝卻無可奈何,即便無法愛,也不能恨,因為她別無選擇,她只有皇帝,皇帝才是她唯一的指望和未來。她只能與他捆綁在一起。
還好,宜修很聰明,她能瞬間了解到皇帝的心意和真正的想法。所以,多年來,夫妻倆配合默契,憑著皇帝的某個細微舉動,宜修便能很快明白他想要做什麼。
就比如,皇帝在剪除敦親王時,為了保護甄嬛,故意當眾與甄嬛翻臉,然后懲罰甄嬛去孤島上「思過「。 皇后即刻察覺到不對勁兒,這里肯定有貓膩。隨即,皇后讓安陵容跟隨,暗中觀察甄嬛的一舉一動。這說明,宜修對皇帝的心性和行事風格太了解了。皇帝的心思,根本逃不過她的眼睛。
華妃死后,皇帝曾當眾給過皇后一個暗號,皇后即刻心領神會,實施構陷甄嬛的計劃。這個暗號被許多人忽略了,只有皇后秒懂。
年羹堯倒臺后,華妃失去了依靠。但皇帝卻并不忍心加誅華妃,因為他還愛著這個女人。但甄嬛卻興風作浪,非要設計逼死華妃。皇帝最后迫于無奈,只能賜死華妃。
甄嬛卻并沒有見好就收,她怕夜長夢多,所以想趁熱打鐵,去冷宮給華妃誅心。害的華妃碰壁而亡, 還當場濺了甄嬛一身血。
事過之后,皇帝得知華妃是碰壁而亡,而且,死前見過甄嬛,即刻就明白了甄嬛的詭計。 但卻不好直接點破,而是選擇了不動聲色地讓甄嬛自投羅網。
皇帝以甄嬛協助平定年羹堯、除掉華妃有功為名, 提議要給甄嬛晉封。我們且看一下原文,看皇帝是如何給宜修暗號的。(為方便大家閱讀,我把原文里的人稱與人名換成電視劇里的人稱與人名了,基本情節不變)
甄嬛走進景仁宮,見帝后都在,搓著手笑道:「外頭這樣冷,本來用了個手爐,誰知道走到半路就涼了,就去換一個,誰知就耽擱了。」
皇帝喚甄嬛走近,握一握她的手,憐惜道:「果真手冷冰冰的,快暖一暖再吃東西。」
皇后溫和地笑:「是啊,要不然冷冷地吃下去,腸胃沒暖過來反倒要不舒服。」
皇帝先是當著皇后的面對甄嬛噓寒問暖,倍加關懷,借以激起皇后的醋意與不滿,接下來,皇帝才「切入正題」。原文繼續:
皇帝望著甄嬛道:「就請皇后選個好日子,晉封莞嬪為妃吧。」
甄嬛受寵若驚,忙道:「臣妾資歷尚淺……」
皇后笑容滿面打斷甄嬛道:「這倒不是資歷不資歷的話,不是人人在宮中熬成一把老骨頭就能封妃的。莞嬪德行出眾,自然是沒有話說的。只是,莞嬪入宮不久是一說,且還沒有子嗣。若他日生子封妃才是極大的榮耀。」
實際上,皇后此刻表達的這番話,也正是皇帝給皇后傳遞出的暗號:「這個女人 德不配位,你該出面打壓了!」
要知道,妃位之上是貴妃,按照規矩和儀制,嬪妃們生下皇嗣以后都是要晉封的。如果莞嬪如今就封妃,那麼,將來生下皇子,就會是貴妃,與皇后之位一步之遙,直逼后座。
端妃與敬妃之所以能封妃,不僅因為資歷老,還因為帝后心知肚明,她們到妃位也就封頂了。因為她們不會有孩子,沒有晉封的理由。除非有人立下大功。
而甄嬛不一樣啊,這麼年輕就封妃,將來生下皇子就是貴妃,這與當面的華妃有何區別?皇帝之所以提出這麼「過分的要求」,就是在提示皇后:「甄嬛該打壓一下了,有點過分了。」
這就是「捧殺」,就像華妃在被除掉以前,皇帝卻復她的位分一樣。還有,皇帝曾故意讓人把「皇貴妃」的服制錯拿給華妃,讓華妃空歡喜一場。也是在趁機表達「獎大于功,德不配位」的意思。又有點像「舉杯送客」之意——你以為人家舉杯是敬酒,實際上卻是下逐客令。
宜修與皇帝夫妻多年,心有默契,自然秒懂。于是乎才為甄嬛設計了一出「冒犯純元」的好戲。若不是皇帝授意,宜修絕不敢擅動皇帝的「寵妃」。要不然,后果她承擔不起。
事實是,降罪了甄嬛全家以后,宜修則安穩了好幾年,皇帝并未追查甄嬛的冤案。由此可見,這原本就是人兩口子商量好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