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身邊的妃嬪來來往往,但是蘇培盛只有一個。誰要是得罪了蘇培盛,那基本上離下線不遠了。
蘇培盛這個人物在甄嬛傳里可謂是至關重要的存在了,他是皇上身邊最重要的人,皇上也十分信任他。
那和皇上有著如此深厚情誼的蘇培盛為什麼要在最后悄無聲息的倒戈甄嬛呢?
蘇培盛是精明的,很懂得審時度勢。
畢竟在宮里陪伴皇上這麼久,所謂伴君如伴虎,沒有點真本事怎麼行。
在劇中,小編發現不管是心思深沉但故作賢惠的宜修皇后,還是囂張跋扈的華妃,又或是帶著主角光環的甄嬛,對于蘇培盛這個人物,她們都是很尊敬的。
在這個皇宮里,大概是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的: 順蘇培盛者興,逆蘇培盛者亡。
但總有那麼幾個不自量力的人,自認為得了皇上的恩寵,就對蘇培盛出言不遜,罵蘇培盛是個閹人。
我們的蘇妃可是最討厭別人說自己是閹人了,每當這個時候,他就會拿出自己的小本本記下來,然后看準時機,悄無聲息的在皇上的身邊吹著耳旁風。
余鶯兒自從冒名頂替上位成為了答應,就漸漸地忘記了自己身份,竟敢公然刁難蘇培盛的徒弟小夏子,讓小夏子徒手剝核桃,剝得滿手都是鮮血。
蘇培盛可是個典型的護犢子,立即就怒斥了小夏子,讓小夏子退下。這其實是在保護小夏子,蘇培盛告訴徒弟要學會忍耐。后來,余氏冒名頂替的事情暴露,被賜自盡。
蘇培盛告訴小夏子現在不用再忍耐了,可以有仇報仇有怨報怨。就這樣,余氏被活活勒死強制下線。
由此可見,蘇培盛是個狠毒,能沉得住氣的人。不急于一時的發難,畢竟笑到最后的才是贏家。
在這里,我們就要說說華妃了。華妃雖然刁蠻任性,囂張跋扈,但是對于這個陪伴皇上多年的蘇培盛,她更是給予了很大的尊重。
年羹堯打了勝仗歸來,得意忘形地讓蘇培盛布菜,華妃當時臉色就變了,飯后還埋怨哥哥行為舉止沒有分寸,并提醒哥哥這是皇上的人,以后不要再這麼做了。
自始至終,華妃和蘇培盛都沒有存在任何直接或者間接的沖突。 華妃對蘇培盛代之以禮,蘇培盛對華妃也是很尊敬的。
當然,蘇培盛一直跟在皇上身邊,自然是知道皇上對于華妃的感情。
所以即使華妃落魄,蘇培盛也從來沒有欺辱過華妃。甚至在祺貴人剛入宮向皇上哭訴華妃時,還幫華妃說話。
后來, 甄嬛想方設法帶著皇上的侄子來認爹,皇上興沖沖地給孩子上了戶口,甄嬛順利回宮。
憑借蘇培盛這麼多年看人眼光的毒辣,他深知甄嬛的才華和聰明遠超皇后,就開始慢慢投靠甄嬛。
如果說剛開始是為了槿汐幫助甄嬛,那麼后來正式倒戈就是他看清了局勢。
蘇培盛對于后宮的局勢是很清楚的,他知道甄嬛早晚會打敗皇后,成為后宮的霸主。所以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甄嬛,和甄嬛成為一條船上的人。
事實也證明他是對的,在蘇培盛到甄嬛寢宮時,甄嬛還讓人給蘇培盛拿來了凳子,這個待遇可是其他人都不曾有的,這里其實也暗示著他正式和甄嬛為伍,成為甄嬛戰隊的一員。
蘇培盛和槿汐是同鄉,他也一直很喜歡槿汐。槿汐為了幫助甄嬛回宮,主動找到蘇培盛,表示愿意照顧他。
蘇培盛是知道槿汐的用意的,但是他還是沒有捅破這層關系,而是默默地支持槿汐,答應槿汐的要求。
可以說,甄嬛有了槿汐,就離成功不遠了。槿汐是蘇培盛唯一的軟肋,所以得蘇妃者得天下。
在甄嬛回宮后,敬妃害怕甄嬛跟她搶朧月,所以就揭開了蘇培盛和槿汐之間結為對食的事。
皇后更是一心想要打壓甄嬛,抓住這個把柄自然不肯輕易放過,于是就把蘇培盛和槿汐抓到了慎刑司。
為了救出這兩個人,甄嬛東奔西走到處找人,甚至還在身懷六甲之時前往慎刑司看望槿汐。
但在這整個過程中,皇上并沒有很多的付出,只是在其他太監奉茶的時候,他表達了一下不滿。
隨后,蘇培盛和槿汐被放出來, 皇上說自己只是罰他們一年的俸祿,自己也不是真的想懲戒他們,只是要給皇后面子,找一個合適的理由才能放過兩人。還表明自己并不同意蘇培盛和槿汐兩人的事,并讓他們斷絕來往。
看到這里,小編實在忍不住想說皇上一句: 你不看看蘇妃的態度,寧愿自己受刑也不愿意供出槿汐,他對槿汐的情意都這樣了,你還想讓他斷了,這是你想讓他斷就能斷的了的嗎?
甄嬛和皇上的態度完全不一樣,她是完全理解甚至贊同槿汐和蘇培盛的事的。
皇上身為九五至尊,身邊妃嬪無數,自然不懂得蘇培盛的心境。
蘇培盛作為一個殘缺之人,想要的也只不過是一種正常人的溫暖而已。哪怕槿汐只是陪在他身邊,他也是非常知足的。
甄嬛理解蘇培盛,更知道蘇培盛更需要的是一種尊重和溫暖,所以在雙生子誕下之后,甄嬛就懇求皇上準許槿汐和蘇培盛的事。
皇上這個時候正為自己新添的綠帽子而高興,所以就直接同意槿汐和蘇培盛的婚事。
這樣一來,蘇培盛就把這份恩情記在了甄嬛的頭上,自此就開始效忠甄嬛。
槿汐和甄嬛已經是一條船上的人,要想保住槿汐安然無恙,就只能投靠甄嬛,背叛皇帝了。 而且,蘇培盛在宮中生活了幾十年,自然見慣了皇上翻臉無情。
而甄嬛不一樣,甄嬛是把槿汐當成親人,所以為了自己和槿汐的未來,他也得再新謀一條出路,不能吊死在皇上這棵歪脖子樹上。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一個細節,前期的皇上什麼話都跟蘇培盛說,想做一些決定的時候,也都會問蘇培盛的意見,蘇培盛也是那個最了解皇上的人。
但是后期,皇上懷疑甄嬛和果郡王有私情,派人再次徹查雙生子是否親生時,特地繞開了蘇培盛,而是派自己的血滴子夏刈來暗中調查。
可見這個時候, 皇上對于蘇培盛也不再信任,所以不愿意將事情交代給他辦。
蘇培盛跟隨皇上這麼多年,當然知道他是個怎麼樣的人,畢竟皇上可是九子奪嫡的勝利者,這沒點真材實料是不行的。
一旦懷疑的種子種下,便很難再回到從前。蘇培盛也明白一旦甄嬛事情敗露,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伴君如伴虎,皇上又是心狠手辣的人,對親兄弟都能下得了手,更何況是跟隨多年的奴才。
所以,蘇培盛很清楚他必須在甄嬛和皇上之間做一個選擇。
良禽擇木而棲,只有甄嬛可以給蘇培盛想要的生活,所以蘇培盛只能幫助甄嬛。
甄嬛因為果郡王和妹妹浣碧之死悲痛萬分,隨即反應過來想要查清楚皇上為何突然非要置果郡王于死地。
于是,蘇培盛給甄嬛拿來了這些年果郡王在邊塞寫給浣碧的家書。
在每一封家書后面都有一句「熹貴妃安」,正是這些家書讓皇上動了殺果郡王的念頭。
這里,小編就不得不吐槽一句: 果子貍真欠啊,這怕不是腦袋不太靈光,恨不能告訴全世界他和自己嫂子之間有私情,也怪不得皇上容不下他了。試問,天底下哪個男人能經得起這樣的挑釁,何況大胖橘還是九五至尊的皇上。
蘇培盛告訴甄嬛皇上有一支屬于自己的隊伍,他們專為皇上刺探前朝之事,排除異己。
在皇上病重之時,又要重新召見夏刈。
蘇培盛知道這個時候召喚夏刈絕不是小事,于是就偷偷地聽著他們的對話,隨后又趕緊告訴甄嬛這個消息,讓甄嬛早做準備。
皇上氣數將盡時,甄嬛還特地吩咐蘇培盛多拿些折子給皇上,想讓皇上勞心而亡。
在甄嬛搞死皇上的最后一刻,也是讓蘇培盛在門外把風,自己進去給皇上繪聲繪色地講述赤色鴛鴦肚兜掛在狂徒腰上的故事。
蘇培盛知道甄嬛搞死皇帝嗎?小編覺得他應該是心知肚明的,但是此時的局勢,就算他不幫助甄嬛,等皇上駕崩之后,他也無法落個善果。
與其這樣,還不如趁早加入甄嬛戰營,這樣以后甄嬛勝利了,想到今天的通風報信,也不會為難他和槿汐,還會給他們安排好的生活。
蘇培盛選擇甄嬛,是最正確最明智的選擇。
與其說是蘇培盛背叛了皇上,不如說這是為了保全自己和槿汐,畢竟帝王多無情,人總要為自己著想。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蘇培盛只不過是選擇了對自己最有利的一條路,無可厚非。你喜歡這樣有恩必謝,有仇必報的蘇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