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妃,在《甄嬛傳》中,是一名極具「符號感」的人物。
不同于溫婉靈動、看似柔弱實則深諳與人相處之道的甄嬛,外表平易卻心狠手毒的皇后,還有「憂郁風格」的安貴人, 華妃的性格富有刀鋒般的銳利與明快,表里如一、敢愛敢恨、不加遮掩。
從表面上看,華妃似乎是一個典型的反派人物形象——目中無人、唯我獨尊,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不但上來就敢給皇后一個下馬威,還最愛刁難那看上去弱不禁風、柔聲細語的甄嬛。
在華妃的字典里, 「自我」仿佛是最大的那個人物。不,在華妃那異常高大而豐滿的「自我」之上,還有一個永遠無法逾越的人物——雍正皇帝。
「我繞著你打轉,一圈一圈公轉」,如果華妃是地球,那麼雍正皇帝就是那散發著無盡光芒的太陽。地球,無論如何自轉,無論地球上的生命如何繁衍變化,它的一切,都圍繞著太陽運行, 永遠不會脫離軌道。
華妃對于雍正皇帝的愛,就宛如這地球繞著太陽的公轉一般忠誠而恒定。
甚至——連她的死亡,也源自于從甄嬛口中得知了真相——原來,那多年來她始終在口中引以為傲的皇帝賞賜的歡宜香,竟然含有導致她多年不孕的元兇麝香—— 「皇上,你害得世蘭好苦啊!」最后,落個撞墻而死的悲慘下場。
她多年來與甄嬛、皇后等人明爭暗斗,縱然心機手段總是遜色一籌,卻也斗得個樂此不疲。然而, 當華妃從甄嬛口中得知了真相,她的世界,已然倒塌,天昏地暗,無窮無盡。
人都說,天底下智慧的女人,最愛的人永遠應該是自己—— 「勾心斗角為男人而活,他們又回報了你什麼」。
但在華妃的世界里,她愛皇上,遠遠超過愛自己。這個女人,實際上完全有資本比其他的女人更能愛自己,也更有條件愛自己。
她的兄長,是不可一世的年羹堯, 一位中國歷史上數得著的極受皇帝寵信的臣子。
年羹堯權勢最盛之際,民生吏治、軍國大政,無不參與,「傳達旨意,書寫上諭」,古來人臣鮮有可匹敵者。
作為年羹堯妹妹的年世蘭,也作為雍正對待年羹堯一系列特殊待遇的一部分,被皇帝選為妃子。
當時年羹堯的權勢強大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強大到自己的妹妹入宮為妃這樣一件本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在年羹堯的履歷中甚至顯得不值一提。從巨觀的角度講,華妃入宮, 或許正是年氏家族榮耀的極致表現。
但從年世蘭個人而言,她還是逃不過所有女人的宿命——愛情,永遠是女人世界里躲不開的話題。何況他愛的那個人,是雍正皇帝,更何況,她愛得又是那麼深沉。
在多少個漆黑的夜里, 華妃,是否也曾黯然落淚?
最能形容華妃的詞語,或許正是「貴婦人」三個字。她出身名門,本已有超越大多數人的高貴出身。
然而,她更擁有睥睨眾人的美貌,她的美,不同于甄嬛、安貴人和沈眉莊那種精致秀氣的小家碧玉長相,更顯得明艷美麗、大氣磅礴, 自帶傲嬌氣場。她待人接物,也繼承了外貌的那種張揚。
她毫不畏懼與皇后成為后宮中對立的兩大門派,你可以說他靠的是兄長的威風,但這或許更多是性格使然——她才不在乎什麼繁文縟節,我討厭你,我不但要讓你知道我討厭你, 更要讓全世界知道我討厭你!
在華妃的字典里,也不存在什麼「笑里藏刀」「暗中算計」的字眼,她不是那種白天見到你對你滿臉是笑,晚上到家后沒日沒夜地想辦法算計你的人。想必在她的內心里, 對這種人也是極度鄙視的吧。
她的一輩子,活在一個天大的騙局中。 那「華妃專屬」的歡宜香,竟是皇帝為了防止她懷孕設下的圈套。
當雍正對年羹堯漸生疑心,無疑也意味著雍正要開始限制華妃的影響,你不可能在一個你充滿憎惡的人的妹妹旁邊安然入睡。于是, 雍正選擇了以一種極具心機的方式, 斷送華妃在宮中的前程。
表面上,雍正讓華妃覺得自己對她很好,她的地位,依然是凌駕于宮中其他人之上的——充分滿足了華妃需要的那種虛榮感和專屬感。
不知道雍正聽到華妃頻頻向外人炫耀這另有所圖的歡宜香,心中是作何感想?是暗自嘲笑華妃的天真無知,還是為自己的計謀成功而竊喜, 或者是為能夠逃脫年家的陰影而暗自慶幸?
其實,以雍正那敏感多疑、城府頗深的性格,更應當喜歡那些純潔爛漫、了無心機的女子。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強勢男人往往愛的是柔情似水的女子。偏偏這甄嬛,和華妃美的不是一路。
華妃當然美。然而這甄嬛,美得獨具一格。如果說華妃是頑金,雍容華貴但缺乏「彈性」’,那麼這甄嬛,或許正如流水一般,沒有固定的形狀,卻能在大自然之中游刃有余。 雍正喜歡的,或許正是甄嬛這份溫婉可人。
套用現代常用的星座命理,甄嬛應當是雙魚座。外表溫柔無害,閃爍著無辜的大眼睛,實際上卻精明得很。
你不能指責甄嬛,畢竟在這水深火熱的后宮之中,人人都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活著,只不過,每個人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而華妃,應當是獅子座,極愛面子,在人群中總是光芒萬丈。電視劇中, 只要華妃一出場,畫風就驟然變化。柔聲細語不見,一下子換成了如暴風驟雨一般的華妃。一般人,還真沒有膽量抵御華妃的氣場。
當然,這個女人也是有溫柔的一面的,前提是必須是在皇帝面前。不過,能在宮中生存的女子,又有幾個簡單人物呢?
論心機、論手段、論宮斗技巧, 華妃在《甄嬛傳》中只能算個中下游水平。
年羹堯妹妹的身份成就了她,讓他入了宮,讓她足以在宮中成為最具權勢的人物之一,卻也讓她成就了她有些目中無人的性格,更讓皇帝早就把他劃在了「知己」的大門之外。
從這個角度講, 年羹堯妹妹的身份也是毀了他。
不過,正是這樣一個世界里只有皇帝和自己的女子,一個有些目中無人得罪了很多人的女子, 竟然擁有忠心耿根的手下。
年家失勢、年世蘭失寵之際,周寧海在慎刑司經歷兩天的折磨,卻依然堅持對年世蘭的忠誠,從未供出年世蘭;當皇上被激怒,將年世蘭打入冷宮之際,頌芝依然對年世蘭不離不棄
那年世蘭追求了一輩子的真愛,原來就在她身邊,是那份不離不棄的主仆之情,而不是她朝思暮想的那位雍正。他不但從未真心愛她, 反而費盡心機算計她。
或許在這一刻,她才想到,她本來就是年世蘭而已,無論她得到多少寵愛,擁有多少金銀珠寶,她都只是一個叫做年世蘭的女子而已。當大廈將傾, 她已自身難保。
那麼究竟為何,跋扈狠辣、為人所懼的華妃,居然擁有如此中心耿耿的手下?
話說那華妃雖然對外錙銖必較、不可一世,但她只是為了維護自己和自己團隊的利益而已。對待下屬, 華妃也是頗為慷慨大方。
華妃不缺錢,因此當手下立了功,自然是論功行賞,毫不吝嗇。她就像一個業績出色的企業家,巔峰之時協理后宮之事,手下跟著她,自然也少不了榮華富貴。華妃雖然有時候態度苛刻,但那通常是手下做了錯事簡而言之,就是「賞罰分明」。
反觀與華妃長期作為宮中「兩級」對峙的皇后,她表面端莊有禮,實則心狠手辣,對于手下,她也沒有什麼袒護之情。和她接觸多了,或許都能感受到一層隔膜——我們只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而已,各取所需罷了。
甄嬛,似乎劇中說得最多的不是她的手下,而是她的閨蜜。是不是很有趣?要說甄嬛天真無暇,那或許最初的時候的確如此。
越到最后,甄嬛越來越顯示出自己高人一籌的心機。她似乎沒什麼幫派, 對所有人都是差不多的表情——你是不是覺得很友善?其實,在宮中呆久了,以甄嬛的聰明才智,當然能看出其中門道。
若甄嬛不入宮,她可能真的是一位好閨蜜,聰明和藹,善解人意,情商高,做事有分寸。只不過,在這宮中,為了生存, 甄嬛的這些優勢都在幫助她一步步贏得皇帝的寵信。
所有人見到甄嬛,都會說,這女人漂亮啊,氣質脫俗,外表清新,可見這甄嬛,就是水做的女子。水有流動性,沒有固定的形狀,難以捉摸;但這水的力道卻不容小覷,「水滴可以石穿」,最終這石頭, 終究不是被甄嬛扳倒了嗎?
想必到最后,所有人都會震懾于甄嬛以柔克剛、含蓄不露的手段,她會有好閨蜜,但不會有好手下吧。所以,《甄嬛傳》中,能夠擁有好手下的人,恐怕唯有華妃。
看慣了風風雨雨,其實有時候,最可怕的往往是最沉默甚至最不引人注目的。華妃來勢洶洶,然而幾個回合就能被高手看破底牌, 其實華妃并沒有那麼可怕。
很多時候,故事的結局往往是一開始就注定的。當皇帝寵愛一位大臣到極致,臣子就會擺不清自己的位置,胡亂造次,因此君臣關系惡化也往往是必然的后果。
華妃的興衰,注定會伴隨著年羹堯勢力的起伏而變化,這讓華妃擁有比一般人高得多的起點,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卻經歷著那種刻苦銘心的痛苦。
站在華妃的角度思考,你應當能理解她所做的一切。她根本無法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子。她的背后, 是整個年氏家族,她的一舉一動,都在記錄著當時最強盛家族的興衰史。
即使她本人希望活得更輕松一點,她也沒辦法真的做到——她要維護整個年氏家族的尊嚴,她要讓所有人看到年氏家族的強大、精明與非凡,要讓所有人看到她的與眾不同。
從雍正的角度講,他也無法以純粹的態度對待她, 這位華妃不是一個普通人,也不是一個普通的妃子。
所有的這一切,都讓雍正與年世蘭之間的關系背上了沉重的枷鎖,她沒辦法,像一個普通的女子一樣,度過輕松爛漫的美好年華, 真正享受愛情的滋潤。
愛就愛吧,恨就恨吧。雖然華妃沒能看到那歡宜香里的別有用心,但或許,她早已看透了生命的真相——既然我注定無法像別人一樣活著,那麼為何不活得更真實一點呢?
夢里花落知多少。 她肩負著任務而來,幸運的是,一直有人為她遮風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