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知否》的思路比較多,所以今天繼續盤《知否》。
這篇小文的主角,是顧廷燁同父異母的姐姐,顧廷煙。
顧廷煙只比顧廷燁大四個月。
在盛明蘭嫁過來之前,她已經從京城遠嫁福建。
嫁人之后,顧廷煙很硬氣。
她從來不和娘家人來往,仿佛顧家和她沒有任何關系一樣。
顧廷煙嫁為人婦后,整個顧家已經沒有任何值得她留戀的地方。
包括那一腔熱情和哀傷,都寄托到原配大秦氏身上的老爹,顧偃開。
可以說,遠嫁的顧廷煙,人生之中藏起了太多的委屈。
首先來說說,顧廷煙之母邱姨娘被利用的人生。
顧廷煙的母親邱姨娘,是大秦氏的心腹丫鬟。
邱姨娘從丫鬟變成妾侍的時間點非常微妙。
此時,寧遠侯府即將大禍臨頭。
先帝要求顧家償還公賬虧空,如果不能及時歸還,立馬抄家奪爵。
顧家全部的家產加起來,都夠不上。
絕境之中唯一的希望,就是先白夫人有可能帶過來的百萬嫁妝。
于是,顧老侯爺和老太夫人求到冤家兒媳大秦氏頭上,解釋此時讓她和離只是為了救顧家,并承諾等到風波平息后,他們會想辦法讓她從娘家回到顧家。
不過,在婚姻里仗著愛情橫行無忌、令公婆都忌憚討好的大秦氏,等不到那一天了。
當大秦氏得知婆家計劃后,身體虛弱加上孕期消耗,她很快就油盡燈枯了。
顧偃開愧疚、憐惜、絕望,對大秦氏的臨終安排,100%執行。
大秦氏安排顧偃開納自己的丫鬟邱氏為姨娘。
你以為這是大秦氏臨終牽掛,要給貼身丫鬟安排一個穩妥的去處嗎?
起碼顧偃開能看在她的面子上,照拂忠心耿耿的仆人嗎?
不是。
大秦氏僅僅是為了惡心白氏夫人。
每當顧偃開看到邱姨娘,就會想她,對白氏夫人的厭惡就不會隨著相處時間增加而淡去。
秦家老仆向嫂子曾經說過,當初顧廷煙的母親,已經說好了合意的婚事,只等著主人點頭,就出府嫁人。
中途突生變故,邱姨娘只能聽從主人安排,做了永遠抬不起頭的妾侍。
邱姨娘挺可憐,她以為對主人忠心耿耿,結果大秦氏只把她當做一個工具人。
一個工具人,哪里值得大秦氏去考慮她的一生?
我們都可以猜測到,邱姨娘的人生從此急轉直下。
等到白夫人入府,邱姨娘和新夫人之間的關系很尷尬。
白夫人的處境,在顧家非常艱難。
闔府上下,用白夫人的嫁妝保住了性命和富貴,卻一致排擠她,嘲笑她。
接著,顧家上下都在傳,是白夫人為了當侯府夫人,逼死了前任大秦氏。
白夫人脾氣暴躁,沒有老爹出謀劃策,只能天天找顧偃開吵架。
邱姨娘受制于秦家,很難避開這些風波。
邱氏作為原配正妻臨終前安排的姨娘,白夫人作為續弦,也得給足尊重。
邱姨娘的女兒顧廷煙,只比顧廷燁年長四個月。
這種情形,注定了白夫人和邱姨娘關系是對立的。
白夫人和邱姨娘的結局,都是「早逝」。
從結局就可以倒推,兩個人都沒有走出旁人給她們挖的人生陷阱。
白夫人之子顧廷燁作為嫡子,被顧家族人歧視、冷落、欺負到一生忌恨的地步。
那麼顧廷煙這個庶女,在親父顧偃開的忽視下,成長過程更是舉步維艱。
如果僅僅是忽略,那麼還不可怕。
可怕的是,她被過河拆橋之后安排的婚事。
等到小秦氏嫁過來,邱姨娘和顧廷煙母女倆在顧家,更是尷尬。
小秦氏已經不需要她們了。
秦家老仆向嫂子表示:「秦家人過河拆橋,當初說的千好萬好。」
從這句話中,我們能解析出一條信息。
當初為了讓邱姨娘答應這樣的安排,邱姨娘起碼得到了一些承諾。
但小秦氏對邱姨娘和顧廷煙極不待見。
在顧廷煙的婚事上,小秦氏更是狠到了極致。
她給顧廷煙安排的婆家,遠在福建。
從京城到福建,千里之遙。
《知否》里如此遠嫁的人,官家小姐中,下一個是余嫣然。
余嫣然是她父親繼母不仁不慈,貪圖顧家的富貴。祖父為了讓她逃過這樁婚事,才迅速安排她遠嫁。
顧廷煙需要如此嗎?
她的繼任嫡母只是想把她當做包袱一樣扔出顧家而已。
《知否》里的女子,視遠嫁為畏途。
在那個婆婆大過天、丈夫決定一切的年代,女子是否過得好,很大程度要依賴娘家的幫扶。
所以,遠嫁后的顧廷煙,和顧家的關系,萬事俱休。
母親的人生被顧家的深宅大院吞噬,她的人生被顧家徹底拋棄,于她而言, 嫁人就嫁人,以后運勢,全憑自身,又何必再回頭和娘家聯系呢?
邱姨娘和顧廷煙母女倆的命運,從側面印證了大秦氏并非良善之人,否則秦家老仆如何恨恨說出那句:「誰知那病秧子臨終了還要害人!」
惡心白夫人還能說是情感之人,那為何要犧牲忠心耿耿的心腹呢?
對于顧廷煙來說,藏起委屈不和娘家聯系,也許是一種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