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這就是統一戰線的原則。」
而這句話其實是放之四海皆準的,一切爭斗競逐要想獲勝都必須如此。
不少人喜歡看的宮斗劇,勝利者遵循的也是這條規則。 比如在《甄嬛傳》中,女主就是團結了大量盟友,才笑到最后。
而作為她的對手,華妃在后宮樹敵無數,基本上每個受寵的妃子她都與之作對,根本沒有真心的盟友。
皇后雖然明面上喜歡收攏隊友,但是馭下之道極差,她總喜歡在盟友之間制造矛盾,導致團隊內耗嚴重,被甄嬛一舉掀翻。
不過在內廷之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甄嬛在后期上位后,也試圖對自己的盟友端妃下手。幸虧有欣嬪的巧妙化解,后者才躲過一劫。
利益之上的聯盟
其實甄嬛和端妃在后期的分崩離析幾乎是注定的,因為兩個人的結盟本就是逐利而來,后期又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熟悉電視劇的人都知道,甄嬛在后宮中有很多盟友,其中大部分都有感情的羈絆。比如她和沈眉莊是兩小無猜的姐妹情。
和敬妃是彼此扶助,之后又有朧月作為情感紐帶;就連和葉瀾依也是不打不相識,而且還有共同的戀人要保護。
在她的幾位重要盟友中,只有端妃是完全沒什麼情感交流的,兩個人的相識相助都帶著濃濃利益結合的味道。
端妃會選擇交好甄嬛有三方面的考慮,首先是因為她熟悉純元皇后,知道甄嬛未來必然恩寵不斷,會一直是皇上心尖上的人物。和這個人結盟,會帶來巨大的收益。
其次,她們兩個有一個共同的敵人——華妃。端妃因為被華妃誤會是害死其子的兇手,一直備受欺凌。
而甄嬛本人多次被華妃針對,好姐妹沈眉莊也被華妃害得失去圣心,備受冷落。她和華妃之間已經勢同水火,完全沒有調和的余地。
最后,端妃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謀求曹貴人的孩子,她無數次刻意提地在眾人面前感嘆希望溫宜公主能被善待。
只有甄嬛聽出了她的弦外之音,她自然愿意和聰明人合作。
而端妃拋出橄欖枝之后,甄嬛也欣然接受。 一方面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端妃和華妃的矛盾已經積重難返,都欲除對方而后快。
另一方面,甄嬛也需要一個高位分的盟友,這樣不僅可以幫忙在皇帝面前周旋一二,還可以在關鍵時刻分走華妃和皇后的利益。
正因如此,端妃和甄嬛一拍即合,在沒有任何感情交流的情況下,就迅速結為盟友,并且兩個人的聯盟在很長時間里都牢不可破。
而這兩位都是非常給力的隊友,甄嬛說到做到,在斗到華妃之后,很快就幫著除掉了曹琴默,讓端妃如愿以償地獲得了溫宜公主的撫養權。
而且后者的位份提升,也離不開甄嬛的斡旋。
端妃表現非常不俗,在甄嬛遇到危機的時候,她往往只用幾句話就能扭轉局面,輕易化解攻擊。
無論是出言幫助蘇培盛和槿汐,還是滴血驗親時一言翻轉局面,都是如此。
可以肯定的是,甄嬛和端妃的結盟雖然是利益的產物,但是她們的配合卻足夠默契,甚至可以說是兩個宮斗強者的心心相惜。
甄嬛為何與端妃離心
不過利益帶來的結盟不可能永遠穩固,當二人的訴求一致時,自然是妳好我好大家好。
但是當共同的利益失去后,彼此之間就很難親密無間地合作了,甚至有可能反目成仇。
甄嬛和端妃就是如此,在劇情的前中期,兩個人的配合都堪稱天衣無縫。
因為這個時候,她們有共同的敵人,之前是華妃,后面是皇后。
端妃雖然和皇后仇怨不大,但是知道對方多次殘害皇嗣后,她還是非常樂意出手相助的。
但是當華妃和皇后都被斗倒后,內廷里位份最高的就是甄嬛和端妃,兩個聰明人雖不至于就此翻臉,但是彼此間的合作基礎卻消失了。
一旦有矛盾出現,聯盟的分崩離析就是必然。
而這個矛盾還真的出現了,根源自然是皇帝。在電視劇里,甄嬛前期傾心于皇帝,出宮后徹底對其死心,果郡王被害死后更是對雍正恨之入骨。
而端妃則不同,她雖然隱約察覺到了皇帝對她的利用,卻依然甘之若飴地愛著這個男人,不允許別人傷害他分毫。
因此當甄嬛開始謀劃著對皇帝復仇,試圖把雍正置于死地的時候,她和端妃之間就必然會產生沖突。
其實在密謀害死皇帝這件事上,甄嬛做得非常隱蔽,她和小葉子的聯盟平時不顯山不露水,幾乎沒有人察覺。
而且葉瀾依在動手后直接選擇了自盡,來了個死無對證,別人很難查到甄嬛身上。
對于如此周密的復仇計劃,甄嬛是底氣十足的,她相信沒幾個人能發現真相。
但是有一個人卻隱隱讓她擔憂,那就是深愛皇帝同時又聰明機警的端妃。
事實上,在電視劇后期,端妃已經看出了甄嬛的不軌之心。雖然她還沒有了解到甄嬛的全部陰謀,但是心中已經猜出了大概。
因此從皇帝病重開始,端妃和甄嬛之間的矛盾就已經開始浮現。
兩個人在皇帝晏駕之前甚至還有過小范圍對抗,當時端妃提出要探望皇上,但是甄嬛卻百般阻撓,甚至下令讓后宮所有人都不能探視。
在這一刻,端妃就已經意識到甄嬛不安好心了。只是當時內廷都被后者掌控,即便看出什麼,端妃也無力回天了。
雖然逼退了端妃的探視,但是甄嬛內心對她卻產生了深深的忌憚。謀害皇帝是抄家滅門的大罪。
萬一端妃心有不甘,在未來的某一天掀起大案的話,很可能會讓甄氏一族死無葬身之地。
面對這個死結,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端妃永遠閉嘴。可甄嬛畢竟還沒到喪心病狂的地步,面對曾今的盟友,她終究沒有狠下心腸。
甄嬛驟起殺心
熟悉《甄嬛傳》的人都知道,在電視劇里,端妃幾乎從來都沒有和太后一起同時出現過。每次太后出現的時候,她都會借故躲開。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端妃送給華妃的安胎藥是太后親自給的,聰明的她早就把后者和華妃一并當做了此生大敵。
由此可見,端妃對于自己的仇恨對象會采取避而不見的策略,借著病弱的借口躲在一旁,然后伺機而動。
其實在太后去世之后,端妃又故技重施了,她開始躲著另一個人,而這個人就是新的太后——鈕祜祿·甄嬛。
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在乾隆登基之后,所有的后宮嬪妃都來拜見太后甄嬛,而這個時候端妃并沒有出現。
等到眾人退去,只剩下敬妃和欣嬪的時候,甄嬛自然而然地問道:「今日皇貴妃怎麼沒來?」
敬妃不知道甄嬛內心的想法,只是如常地回復到:「自從龍馭賓天以后,皇貴妃傷心過度,聽說又病了,整日在宮里養病呢。」
甄嬛聽到了敬妃的回答,忽然心中一動,她若有所思地想了一會兒,才慢悠悠地說道 :「我是擔心,姐姐這樣傷心,要是病壞了身子可怎麼好?」
這一問一答之間看似平常,但是從甄嬛的停頓和語氣來看,她內心已經對端妃產生了不滿,甚至是殺心。
之所以會如此,首先是因為敬妃的回復,她的意思就是端妃因為皇帝的去世而傷心。
而皇帝是甄嬛和小葉子聯手毒害的,聽到端妃對先皇如此不舍,甄嬛內心肯定會不安。
她擔心這個聰明人早就看出了端倪,正籌謀對付自己。
而甄嬛太清楚端妃的套路了,后者在對付華妃的時候,就是先裝病示弱,待對方放松警惕之后,再尋找得力盟友完成致命一擊。
如今端妃「又」病了,說不定就是意圖故技重施。
想到這里,甄嬛的殺心又起,考慮著是不是應該神不知鬼不覺地除掉這個麻煩。
畢竟端妃此刻對外宣稱已纏綿病榻,未必不是個好機會,可以順水推舟讓她永遠閉嘴。
所以甄嬛才會鋪墊了一句「要是病壞了身子可怎麼辦?」
欣嬪巧妙化解
作為最后的宮斗勝利者,敬妃和欣嬪都是察言觀色的好手,尤其欣嬪更是個中翹楚。她聽出了甄嬛的言外之意。
因此立馬回了一句:「眼下有溫宜公主照看著呢,皇貴妃為了溫宜,也會好好保重自己身子的。」
這短短的一句話就打消了甄嬛的疑慮,讓她放下了對端妃的戒備和殺心。
因為欣嬪的言下之意很清楚,端妃那里有溫宜公主作為掣肘, 只要拿捏住這一點,她就不敢輕舉妄動。
仔細想想,如今的端妃早已不是甄嬛剛入宮的樣子了。那個時候,她還沒有孩子,可以豁出一切去對抗華妃。
而如今端妃有了溫宜公主,后者給她提供了親情和天倫之樂,卻也成為了她最大的軟肋。
有了這個女兒后,端妃做任何事情都得投鼠忌器,她必須要考慮是否會給溫宜帶來禍端。
而人一旦有了顧忌和牽絆,就很難專心致志去對付自己的敵人。
此刻在后宮,甄嬛無論是地位、權勢還是對人心的掌控,都遠在端妃之上,正面相抗后者沒有一點獲勝的可能。
聰明如甄嬛自然很輕松就能聽出欣嬪的弦外之音,因此她迅速放下了端妃的殺心。
心中沒有了擔憂,幾個人隨后的聊天就變得其樂融融,看上去一團和睦。
如此看來,欣嬪在整部劇中雖然出場不多,但是處處都是高光時刻。
連最后一個鏡頭都在展現她宮斗達人的深厚功力,這個人能笑到最后絕對是實至名歸。
結論
在爭斗競逐的后宮里,很難有永遠的盟友,甄嬛和端妃因為利益結盟,最終也必然因利益而分離。好在甄嬛始終是個大氣心慈之人。
在拿捏了端妃的軟肋后,最后還是放過這個潛在的威脅。
其實端妃和甄嬛之間從來都不是親密的戰友,更像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必須合作的同事。
在擁有共同目標的時候,她們配合默契,分工明確。
但是任務結束,就迅速回歸「不熟」的狀態。正因如此,甄嬛對端妃才會冷靜克制,只要確定對方沒有威脅,就不會過多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