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傳》中,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恐怖的場景:
皇上與皇后正帶著后宮眾人在祭拜一對紅綠人偶,整個畫面要多詭異有多詭異,根本不是正常祭拜的神像的樣子。
因此甚至有網友開玩笑說這是柳青與柳紅。
在人們的印象中,在很多重要節日或者重大場所時,祭拜的應該是某種神像,比如求財、或者求平安。
那麼這對怎麼看都不嚴肅的人偶到底是什麼呢?
其中又有什麼說法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皇上到底為什麼要來祭祀。
清朝歷史上有個制度,就是喜歡在坤寧宮內舉行祭祀活動,祭祀活動的種類也非常繁雜,有過年大祭、春秋祭、四季祭、月祭、日祭。
就連日祭都要分為朝祭與夕祭,顧名思義,就是每天早上與晚上都要進行祭祀,毫不夸張地說,坤寧宮一年365天,天天都有大祭祀。
而這一次皇上與皇后帶著眾人參加的就是夕祭,大概是在申時舉行,換算成現在的時間來說就是下午的3點~5點間。
祭拜的對象就是這一對紅綠人偶,奇怪的是,一般人們祭祀的對象不管是哪種神,都應該有個正式的神像,再不濟也要是泥巴壘筑的雕像。
可是仔細觀察這對人偶,不但外形粗糙草率,外表是綢布制作的,眉眼都是用筆畫上去的,頭髮耳朵的制作更是隨意,外面穿上寬大的袍子。
然而看樣式壓根不是大清的服飾,并且配色更是詭異,一紅一綠,很難不讓人代入恐怖的氛圍中。
在祭拜的過程中,皇帝與皇后在最前面,分別拿著三炷香跪在地上,緊閉雙目祈禱,身后的眾人全都匍匐在地,顯然對這一對紅綠人偶非常恭敬。
祭拜完以后,皇上與皇后轉身對身后的眾人開了一個「班會」,能看到在祭拜的人中,全都是后宮嬪妃、公主與阿哥們。
皇上不但與六阿哥親近了一番,還教訓后宮眾人們,讓他們安分守己,不要給后宮惹麻煩,讓熹貴妃操勞。
說罷還順便說起了宮中要縮減開支,皇上又開口說放出去一批下人。
不難看出,這場祭祀的氛圍其實并不是那麼嚴肅,并且還有些話家常的意思,畢竟是日祭,每天都要進行的祭拜,的確不需要太過嚴肅。
雖然人們都知道大清的規矩嚴苛繁瑣,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祭祀與禮儀,那麼夕祭中,祭拜這對詭異的紅綠人偶到底有什麼說法呢?
皇宮中的坤寧宮到底有多「怪」?這對滲人的紅綠人偶背后究竟有什麼故事?
皇上與皇后領著眾人祭拜的地方就在坤寧宮,紅綠人偶就放置在坤寧宮北炕的連靠黑漆座上。
那麼坤寧宮不應該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嗎?為什麼后宮眾人會每天在這這里祭祀呢?
坤寧宮就處在故宮內廷的中路上,所以又被稱為「中宮」,人們常說的中宮皇后就是這樣來的。
明朝的時候坤寧宮的確是皇后居住的地方,但是到了清朝以后,坤寧宮就改成了一個專門祭祀的場所。
整個坤寧宮的布置都是滿文化的風格,漢文化的房間布置講究居中、對稱,這里皇帝的寶座不是居中的,而是在一側坐南朝北。
西間就是專門存放神像、祭祀用品的地方,里面還布置了灶台,專門用來煮祚肉或者做蒸糕,都是祭祀要用的食物。
南側擺放的盛放凈水用的大缸,屋里還拉了奇怪的繩索,這個繩索一般是在春秋祭的時候才會使用,都是用來祈福、求子用的。
總之整個坤寧宮中的布置全是為了祭祀用,根本沒法住人,不過除了祭祀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用途。
那就是用于皇帝與皇后大婚的新房,并且只有年少的皇帝才有這個待遇。
曾經康熙帝、同治帝、光緒帝都曾經在坤寧宮舉辦了大婚,并且末代皇帝溥儀也是在這里舉行的婚禮。
雍正年間的時候,他直接下令搬離了坤寧宮,只將這里當成是一個祭祀的主要場所。
可以想見,坤寧宮這麼重要輝煌的宮殿,竟然不惜被皇帝專門用來祭祀,大清時期對于祭祀這種事是看的非常重的。
而他們這次祭拜的這對紅綠人偶,其實非常有來頭。
他們有一個奇怪的名字,叫做喀屯諾延,是坤寧宮夕祭中的蒙古神,為清宮薩滿祭祀供奉的二神偶。
材料就是綢布制作的,有頭有臉、有四肢,形狀矮而且胖,而這對人偶在現實生活中也是有原型的。
傳說曾經愛新覺羅氏的祖先一出生就被遺棄了,所幸偶然間被一對民間的蒙古夫婦收養,這才得以存活下來。
後來這對夫妻對愛新覺羅的祖先如親子,不僅撫養他成人,而且還教會他眾多的知識。
就是因為這對夫婦,愛新覺羅這個氏族才得以延續下來,氏族的子孫為了報答夫婦的恩情,就將他們的模樣塑成了雕像,時時對他們祭拜供奉。
大清入關以后,這個習俗也得以保存了下來,并且正式在宮廷之中扎根,形成了大清一個特色的傳統。
整個大清一直都禮重蒙古,其實也出于這部分的原因,不過關于紅綠人偶的由來只是一個傳說。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這對人偶極有可能是蒙古后妃帶來的,蒙古有個習俗,女子如果出嫁到外氏族的話,會將自己娘家供奉的神像帶到婆家,此后繼續祭拜。
這個說法比較有信服力度,總之這對人偶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詭異,只是一個普通的祭祀習俗而已。
《甄嬛傳》中,大胖橘與宜修祭拜的紅綠人偶,竟然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
紅綠人偶在劇中不止一次出現了,除了后宮眾人祭拜的那一次,還有一次是皇后與華妃在坤寧宮中祭拜。
雖然我們根據現存的資料能清晰的知道,這對人偶的來歷與傳說,不過當時整個后宮在祭拜的時候,其實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祭拜的是誰,包括皇帝在內。
而這竟然是事實!
清宮的規矩非常多,除了我們所知道的這些年祭、月祭等,皇上每天還要聽訓、朝拜等等,東西繁多,信奉繁雜。
就連皇帝自己也說不清這對紅綠人偶究竟有什麼來頭,為什麼祭拜,所求的到底是什麼,總之這是先帝傳下來的習俗,照做就是了。
更離譜的是,這對蒙古神的來歷是在乾隆年間才搞清楚的,當時朝中有位負責編撰的大學士找出了答案,應該是某位蒙古后妃帶進宮廷中的習俗。
喀屯諾延原本就是蒙古姑娘的守護神,後來有姑娘嫁進了宮廷中,就將喀屯諾延也帶了進來。
乾隆也曾在坤寧宮祭拜過紅綠人偶,這種祭拜需要準備很多祚肉,不加任何佐料,又肥又油膩。
每次祭拜完以后,乾隆就會把祚肉賞賜給大臣們,這種肉常人怎麼可能吃得下,然而不吃就是抗旨不遵,所以一度讓大臣苦不堪言。
總之不管這對紅綠人偶能保什麼,只要后宮中人有「孝」就對了,大清出了不少的孝子,這本身就跟宮中的感恩文化、孝文化脫不開干系。
看來在古代別說是皇帝,就連妃子也不好當,天天不是請安就是祭祀,祭祀完還要戰戰兢兢地聽皇帝的訓導。
這樣一天下來還真沒有多少自己的時間,光是跪在地上都把膝蓋給跪腫了,如果你是皇帝的嬪妃,你覺得日子這樣的日子過的悠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