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蘭帶過兩次的帷帽分別有什麼作用?
明蘭陪祖母回宥陽老家的路上,碰到了窮追不舍的齊衡,無奈之下,祖母只好讓房媽媽和小桃陪明蘭去見齊衡,當面把話說清楚。
這時的明蘭在馬車上就做好了「武裝」,她頭戴半身的白色帽子,懷著忐忑的心情見到了齊衡。明蘭的這套裝扮非常符合大戶人家姑娘的穿著風尚,這個長款的帽子就是帷帽。
帷帽最開始的樣式叫冪籬,一般用皂紗或者黑紗制成,四周有一圈的寬檐,檐下還垂著絲網或薄絹,長度大約到頸部,用來遮擋臉部。
而明蘭這種是很長的,大概到了腰間,軟軟的紗布,走起路來顯得飄逸了不少。
明蘭這第一次帶帷帽,是為了遮住自己的臉,畢竟在外面見外男對一個閨中小姐來說,十分的不合規矩。也就是說這帷帽防的是齊衡這個外男。
到了第二次帶帷帽,就是婚后的蘭下鄉巡莊子時,同款帷帽溫柔又不失雅致。明蘭在和自家人說話時,帷帽的前面是微微掀起的,這是既為了防塵沙,又為了防外人。
你瞧,走了沒多久路上遇見了外來人,她就直接把帷帽的紗巾整個放下來了。
其實這就是帷帽最初的作用。在古時候女子是不能隨意拋頭露面的,為了維護自身清譽,女子出門大多會用帷幕或面紗遮住自己的容顏。
這在《知否》原著小說中也有描述,自進了這溫泉山莊,明蘭生平頭一次脫了拘束的常態,不是乘著涼竹轎子滿莊子觀賞景致,就是戴著帷帽去后莊采摘橘桃。所以帷帽盛行于唐代,流傳于宋朝。
也是在程朱理學興起后,女性的地位一再下降,于是以帷帽為代表的首服又有所復蘇。在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雖然姑娘們的身影寥寥無幾,但是我們也可以見到宋代女子頭戴帷帽的形象。
在《禮記》中的《深衣》篇有述:「古者深衣,蓋有制度,短毋見膚,長毋被土」。所以那時不論男女,都不能隨隨便便把身體肌膚裸露出來,女子出門更應該把臉全部遮住。
但是帷帽最初是在西北地區比較流行,那里風沙較多,為躲避風沙,西域女子喜戴冪籬,不分男女均可用之。
也就是《東宮》中小楓頭戴的那種冪籬,屬于帷帽的起源了。只是劇中為了美觀,在基礎顏色上做了調整,多了很多很亮的色彩,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可以說整個沙漠都因為美麗的小楓有了顏色。
以上就是帷帽的發展歷程,寶子們這下了解了吧~
林小娘被盛家拋棄,為什麼長楓從未替她求情?
在林小娘去世后,墨蘭回到盛家時,兩次三番地為林小娘求情,想要把她的牌位供奉在玉清觀,而長楓對于林小娘的事卻一句話都沒有提過。
墨蘭私通被發現的時候,長楓還沒有考上功名,也沒有娶妻生子,他未來的人生還是要靠盛家。可林小娘縱女偷歡,這個親媽只想著閨女的榮華富貴,根本不管親兒子的死活,也是徹底讓長楓寒了心。
其實林小娘重女輕男也不是第一次了,從小到大無一例外。
就拿長楓考試落榜來說,那時他沒有中舉正是需要家人關心的時候,可林小娘上來就說,沒有個一官半職的,沒準以后還需要妹夫扶持呢,這話說得,氣的長楓當天晚上不僅去喝花酒,還結交了兗王的家臣。
林小娘自小把長楓養在身邊,也養出了長楓自私自利的性格,他看起來比墨蘭孝順,實際上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林小娘因為私賣田產被大娘子誣陷的時候,剛開始長楓還為搭救林小娘據理力爭。
不過三秒,在大娘子的「威脅」下,他不僅閉了嘴,還用戒尺打了林小娘,這也可以看出長楓的「明哲保身」。
長楓雖有些頑劣,可也是讀圣賢書長大的,雖然被林小娘養著,可畢竟在一起相處的時間短,長楓很多時候都是和老爹盛紘待在一起的。
他清楚自己不僅有生母和妹妹,也得孝順養育自己的父親,各種情緒來襲,長楓也就不在提起林小娘的事了。
可是說到底,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長楓骨子里是和老爹一樣的人,雖然后來的他有了些出息,但是和盛纮一樣,是個看臉面和清譽高于一切的人。
所以,林小娘于他而言,雖然是生母卻也是恥辱,他自然不會為了林小娘讓自己的官聲受損,讓自己被那些朋友看不起。
這也就是為什麼后來連親妹妹墨蘭都疏遠了,既是為了親閨女,不沾染上姑姑的惡習,又是為了自己一生的安穩。
雖然原著中的林小娘沒有死,長楓也說過把林小娘接回來的事,只不過沒有成功。借著盛家闔府都高興,長楓便提出想把林小娘接回來,讓她也能擺弄一下孫女,可話剛說出口盛纮還沒有說什麼,卻被長柏教訓了一頓。
這也是長楓最后一次試圖接回林小娘,后來祖母直接發話,只要她還活著,就別想接回林小娘。至此盛家再沒人提過這件事情。
《知否》沒有空調的明蘭一家,盛夏是怎麼過的?
一到夏天就熱得不像樣子,祖母心疼孫女們,大熱天的還要來請安,就免了她們的晨昏定省,只讓初一、十五來一次。
可祖母這里不是白來的哦,三個蘭剛坐好就有已經盛好的冰酥酪在等待了,祖母招呼孫女們吃起來,邊吃邊嘮家常。
可見,在宋朝就已經有冰的出現了。那時有一種特殊的職業叫做「賣冰人」,這些人通常會在自家的地窖里,專門挖出一個存冰的儲備室。
冬天存冰,夏天賣冰。一個賣冰人在夏天只靠賣冰,就可以養活五口之家,所以那時冰的用量很大。
宋朝經濟繁榮,有些商賈還會沿街開設冷飲店,這里面的小吃種類繁多,包括雪泡梅花酒、荔枝膏、紫蘇飲等等。
宋朝人特別熱愛冷飲,連皇帝和大詩人蘇東坡,也曾經因為吃冰貪多而鬧肚子,腹瀉不止。所以咱們的明蘭小姐姐是不是平時,也會和小桃偷偷上街買「雪糕」吃呢,畢竟她可是會在冬天吃冷酒的人呢~
所以剛開始提到的冰酥酪,在那會也是非常受歡迎的,大詩人楊萬里在品嘗過冰酥酪后,更是直接寫下了一首《詠酪》的詩。
這和我們現在夏天常吃的冰粉非常相似,沒準就是那會流傳下來的。
除了吃冰,還有很多避暑的方法,首先最基礎的人手必備的團扇,扇子不僅便宜,而且降溫效果好,在布衣眾多的宋朝,扇子文化非常流行,許多文人墨客喜歡在扇子上題詞作畫,這樣的扇子不僅具有實用性,還有觀賞價值。
此外還有瓷枕頭、石頭床,竹床等等,也不知道那時的人們睡著石頭會不會硌腦袋呢?當然了,在穿著上,宋朝人也是非常講究的,尤其在夏天,小女孩們身穿輕薄的紗衫和羅裙,都是比較清爽的,很適合夏天。
以上這些都是最基礎的避暑方法,如果到了酷熱的三伏天,實在沒有辦法了,還會對房屋進行改造,最主要最常見的就是搭建涼棚與遮陽罩。
再來就是挖掘一個非常深的井,讓冷氣從其中涌出,以達到降溫的目的。如果是有錢人家,還可以建設水榭、水亭、園林之類,宮廷里叫做「清涼殿」。
所以在《甄嬛傳》中,皇帝到了夏天會帶皇后和妃子們去避暑山莊,但是老百姓就沒那麼幸福了,再次慶幸現代的我們還有空調吹。